1、业务逻辑 建模工具 Studio
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对象组成,它们都属于某个类,类具有层次化的结构。系统的所有功能都是通过管理这些对象以及驱动对象之间相互协作来完成。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不仅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描述系统,而且符合当今技术发展潮流。
整个平台设计成一个基于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建模系统,它有着以面向对象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建模的能力并通过运行系统对模型的解释来达到管理信息与业务过程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信息与业务过程的高度抽象来保持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在平台内核稳定与应用需求易变的矛盾中达到一种和谐统一。
以无编程方式构建系统可实现在短时间内定义出应用的基础架构业务对象模型(类)和工作流模型(过程)是关键
由于种种原因,各企业真实的业务模型差异较大,没有现成的通用模式可以照搬。因此需要利用平台提供的动态设计工具,建立一个符合企业自身管理实际的具有自己应用特色的企业模块,其中最重要的是业务对象模型和工作流模型(也称业务过程模型),它们是整个企业应用的基础。
2、流程引擎 Workflow
将系统中所有的业务流程管理和驱动统一到一个通用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中来,避免为各自局部的业务流程单独考虑和设计,这样才能实现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甚至为跨系统的大型工作流协作应用提供支持。
在数据、功能和界面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业务过程的开放成为数据流动、功能分配以及界面调度的活的载体为业务过程重组提供了技术保障
开放的工作流支持系统,可用于整合企业应用,提高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例如将工作流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结合,通过监视 公文流转状态,可自动启动公文批阅,审批,会签等;将工作流系统与数据交换系统结合,可实现接收上级公文数据后自动启动相应流程等。
3、表单设计 Formdesign
一个对象类可以定义多套界面,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场合界面成为不同应用下数据表现和功能组装的汇集点。
平台从更高的企业模型工程层次。来满足用户构建和扩展大型复杂业务系统的需求。平台扩展模式的核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用户可以方便高效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所有业务和逻辑的构建、调整和扩展都以面向管理业务而非程序代码的、易于理解、学习和掌握的方式完成。另一方面,这些业务模块插件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小到功能环节、表单表格、业务流程、查询统计,大到独立的业务模块或业务系统,都成为可以自由创建、组装、拆卸和替换的“插件”。
平台为信息系统提供了统一的软件架构,用户可以在此系统框架下构建、添加和扩充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方向的管理软件和业务模块。平台中,信息系统的所有主体构成要素,包括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功能环节、分工权限、逻辑规则、表单表格、查询统计都被提取和资源化,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真正的灵活调整。通过企业用户可理解的方式,直接面向业务应用进行开发,让企业根据业务本身进行建模,即可获得可用的业务系统,而不必关注这些业务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开发模式对应用系统带来了根本性的效率提升和质量保证。
4、数据库工具 DTS
平台提供数据库转换工具,由系统提供的脚本文件通过DTS工具可以自动生成支撑平台运行的数据库,目前支持Oracle和sqlserver。同时,也可以把企业已有系统转换成支撑平台的运行的数据库,在确保已有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平台新增其它功能。
5、即时通讯 MSQ
平台提供即时通讯工具,支持局域网内的即时通讯,包括文件传输。同时与平台无缝结合。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实时处理流程事宜。
6、 统一界面管理 Portal
平台生成系统解释企业模型,进行具体应用的自动生成,使得各种业务对象有序地工作。其基本功能略举如下:
•自动生成业务对象的管理操作界面
•自动完成后台数据库处理
•自动生成基本的面向对象的查询统计分析
•自动生成基本的汇总报表
•自动维护数据安全
•自动驱动各种流程协调工作
• … …
7、多种主题管理 Theme
平台具备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开发性,同时也提供了主题机制,为满足不同企业用户的需求,可同时开发多套主题界面,以适应不同企业不同的界面需求。
8、 快速高效的代码开发框架 SDK
采用平台构建系统是一种稳健方式,原因之一就是可利用平台高效地解决基本问题,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待数据中心逐渐形成后,再逐步规划各种高级应用并进行二次开发,避免了急于求成。特别是这时用户已有感性认识,提出的需求趋于成熟,表达明确,十分便于深入细致的二次开发工作。
利用脚本和主流开发工具定制是两种主要的二次开发方式。
前者非常节省并且灵巧,后者则是全能,但开发代价相对脚本而言较高。通过二者的结合,平台的能力从理论上讲是不受限的,从而可彻底取代传统开发模式。
9、企业应用集成EAI
系统间需要交换的信息种类很多(例如与已有的应用系统),而且会不断变化(例如与新建的应用系统),应尽量采用统一交换的方法完成,提高数据交换的方便性,减少程序开发量。
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 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企业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EAI(企业应用集成)将进程、软件、标准和硬件联合起来,在两个或更多的企业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使它们就像一个整体一样。尽管EAI常常表现为对一个商业实体(例如一家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应用集成,但当在多个企业系统之间进行商务交易的时候,EAI也表现为不同公司实体之间的企业系统集成,例如B2B的电子商务。
1)业务过程集成
当对业务过程进行集成的时候,企业必须在各种业务系统中定义、授权和管理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业务过程集成包括业务管理、进程模拟以及综合任务、流程、组 织和进出信息的工作流,还包括业务处理中每一步都需要的工具。
2) 应用集成
为两个应用中的数据和函数提供接近实时的集成。在一些B2B 集成中用来实现CRM系统与企业后端应用和Web的集成,构建能够充分利用多个业务系统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站。
3)数据集成
为了完成应用集成和业务过程集成,必须首先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在集成之前,必须首先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另外还要确定元数据模型。这三步完成以后,数据才能在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和共享。
4)集成的标准
要实现完全的数据集成,必须首先选择数据的标准格式。集 成的标准化促成了信息和业务数据的共享和分布,构成了企业应用集成的核心,包括COM+/DCOM、CORBA、EDI、JavaRMI和XML。
5)平台集成
要实现系统的集成,底层的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都必须得到集成。平台集成处理一些过程和工具,以保证这些系统进行快速安全的通信。
10、 业务流程管理BPM
业务流程管理,是指根据业务环境的变化,推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整合及调整的经营方法与解决方案的IT工具。业务流程管理应该包括"建模-实施-监控-管理"等过程,要具备其所需的所有服务与工具才能叫作BPM。
现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缺点在于对需求表达不清晰、效率不高。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流程被固化在系统中,企业不能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方便迅速地改变业务流程,而企业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必须快速地调整业务来响应。实时性企业将敏捷地使用最新信息,以积极地消除其关键性业务流程中的管理与执行层面出现的低效率延迟。BPM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企业流程实时改变所带来的敏捷性、实时效果评估、资源整合与优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不能为传统的OA和工作流所解决的。
通过BPM,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化,并通过流程的分析及监控功能,对业务进行整合及计量,从业务角度、组织角度、IT角度都可得到可量化的改善效果,这种效果随着管理者通过BPM分析与优化流程,将越来越显著。
11、面向服务架构 SOA
平台是一个基于J2EE 环境的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SOA)的开发和运行平台。从应用开发角度看,提供了一个基于MVC的简易的应用开发框架,极大地提高了软件的复用性,简化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从运行平台角度看,提供了一个Web环境下标准的三层体系结构(B /S/S)的运行环境,为应用不同组件的分布和管理提供了很高的灵活性。
传统的EA I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需求。但是,所解决的问题更多的集中在技术层次,而不是针对服务。因此,当企业的职能发生变更时,如企业转向,或是业务过程的变化等,信息系统就需要升级,重新集成,甚至全部淘汰,因为EA I平台与原有的应用系统之间是紧密耦合的,是自定义集成的,可见系统集成的重用性非常有限。而基于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的应用集成开发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针对多个不同技术开发,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应用程序的相互通信。
权限控制 purview 构建统一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岗位体系,实现灵活、多样的矩阵式组织模型。信息系统中建立了完善的可扩展的组织结构,为业务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平台通过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构建不同类型的组织架构形式,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只需要通过组织模型的调整即可完成。
平台支持企业组织结构中各种复杂业务权限的要求,帮助企业建立严密和灵活的业务权限体系,达成分工授权与协作之间的最佳平衡。权限的可控性,通过数据权限控制该单元对数据的存取,可以细致到字段级;
平台还支持企业构建严密和灵活的上下级关系和业务分管体系,并帮助各级管理者有效进行管理和控制。用户无需修改应用程序,即可完成所有组织机构、分工、权限等的灵活调整和设置,一旦完成,将自动映射到企业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