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领衔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关专家透露,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其中,高端制造业可能成为重中之重。
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装备制造专家柳百成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必将取得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中原也认为,“‘十二五’末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初具规模。”
“中国制造”升级刻不容缓
中国社科院在4月底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提出了中国国家竞争力战略目标: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到2020年,中国或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
但是毫无疑问,中国距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莫玮就提出,“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在低端徘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贴牌生产仍是“中国制造”普遍的生存模式。其中,汽车行业表现得最为突出,柳百成直言:“满大街跑的帕萨特、马自达,表面上是在中国生产,其实核心技术、图纸都来自国外。”
此外,我国制造企业多数仍专注于一般的生活消费、原材料等低端制造领域。代表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急需的高端装备产品,则仍处于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工业上有些原材料的生产比较薄弱。比如有的关键螺钉也要进口,更不要说一些高端的仪表仪器了。”柳百成表示。目前,我国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设备购置总值中,国产设备所占份额不到一半。
早些年,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即便出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制造”还是有生存空间。但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中国制造”升级已经刻不容缓。
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高端制造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制造业即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键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
实际上,其他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都与高端制造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风机装备、核电装备、冶金设备、环保装备、电子设备都属于高端制造的范畴。
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也将带动制造业的升级。“任何一个传统的制造业,一旦采取革命性的信息化技术,都有可能发展成高端制造业。” 柳百成表示。
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也提出,未来五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推动高端制造业崛起,并将推动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建立。
政府投资规模或逾4万亿
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目标已经明确,如何发展则是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要明确发展的重点。在工信部看来,这个重点应该是装备制造业。
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基本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制造业中利润空间最大的部分也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代表着整个制造业的走向,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其中包括重型机械、船舶、飞机、发电设备、大型锅炉、冶金机械、矿山机械、专用设备等大型装备生产厂家。
其次是明确发展的路径。柳百成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大概只有25%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而在设研发机构的企业中,大概仅拿出销售收入的1%-2%用于科技投入。欧美企业一般为5%左右。比人家落后还不加大投入,怎能赶超?”
为了带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政府投入将在“十二五”期间加码。目前,在科技领域,全国的研发投入约占GDP的1.5%;今后5年,这一比例将扩大到2%-2.5%。
“GDP的基数很大,所以科研投入的增长量是巨大的。”柳百成认为。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如果今后每年的经济增速维持在8%,“十二五”期间科研投入将达到45892亿元,超过2008年4万亿的投资规模。而这些仅仅是科研投入,还没有包括项目投资、税收减免等因素。
在加大财政科研投入的同时,国家还将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建立创新联盟和一批创新平台,使得企业、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对核心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浪潮通软高级咨询顾问刘家斌表示:“要想真正满足高端制造业的信息化需求,不能光靠几家软件企业,它离不开制造企业、相关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令人高兴的是,高端制造企业的特殊需求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而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部署中,则明确提出,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从历史经验来看,举国体制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就是‘两弹一星’。” 博览财经研究员华伟表示。
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将兴起
柳百成认为,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二五”期间一定会有所突破,并形成若干个有独特优势的高端制造产业群。
当前,世界上已经涌现出一批工业强国,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企业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全面强势的一流工业强国,如美国、日本、德国。二是整体处于优势,同时局部强势明显的工业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三是局部强势非常突出的工业强国,比如瑞士、韩国、瑞典、俄罗斯等。
莫玮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工业强国,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一流。三是产业集群国际领先。四是工业体系绿色环保。五是文化、教育、生产性服务业等软实力突出。
今年8月,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明确表示,工信部将制定“十二五”装备工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工程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柳百成说,任何一个地区都可能凭借自主创新发展差异化的高端制造业,从现有的基础来看,四个区域已经初具规模。
首先是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大型机械、成套设备及汽车、船舶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以上海、南通、舟山等为重点,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结合上海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浦江内部船厂搬迁,重点建设长兴岛造船基地。
其次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素有我国“装备制造业脊梁”美誉,拥有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重点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其中,沈阳机床的中高档数控机床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
此外,京津塘地区的大飞机制造、珠三角的汽车制造产业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巩固现有优势,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行业一】扶持新能源汽车 鼓励兼并重组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中国汽车业也进入发展新阶段。记者从工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处获悉,汽车业“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正在制订中,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业将从过去的做大规模转向做强实力。具体来看,一方面提倡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节能汽车;另一方面,提倡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来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按照目前的规划草案,2015年,中国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汽车制造大国转向汽车强国,预计2015年产销量达到2500万辆。自主品牌汽车将成为中国汽车业做大做强的基石。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此外,中国汽车业将从依靠内需市场,转向大规模走出国门,2015年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超过10%。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大力扶持自主开发力度,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2015年形成若干驰名的汽车品牌,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骨干汽车企业应具备主导产品车身开发及底盘匹配能力、发动机等主要总成与关键零部件研主导能力。
此外,国家将大力扶持传统燃料的节能环保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及支持研究开发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汽车。具体包括:第一,2015年前,将大力扶持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在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力争形成3至5家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60%。第二,实现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力争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于付武表示,在鼓励中国汽车业做强做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汽车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此前,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也对汽车产能过剩提出警告。
规划草案明确指出,将坚持市场为主导,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困难企业和落后企业,达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未来计划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3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至5家产销规模超过1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行业二】生物医药着力强调产业升级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进程与主要内容。
据他介绍,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产品标准升级。“在这五年计划中,除了增加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新的标准,国家还有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来推动药品产品标准提高,这是一个重要工作。其中包括中药,中药注射剂,生化药注射剂,以及原料药与制剂杂质控制和溶剂残留,和一些新的检验项目和方法。这些都有比较大的变化,也可能会出台一些新的现代中药的产品标准。”
其次是药品质量保障体系升级。质量保障体系的升级,是决定药品安全有效的一个基础。修改版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望近期出台。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任钟倩向上海证券报透露,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提出九大重点工程,其中第一项是发展生物医药以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升级,并给予资金扶持。
在出台的时间点上,据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透露,规划可能于10月底或11月初出台。
“十二五”期间,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将加速洗牌。生物谷公司董事长张发宝认为,未来5年,对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是“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五年。国家会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促进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升级。而行业同样面临重组与发展的机会。具体来说,有望形成以央企为第一集团的生物医药企业梯队;地方国资委推动的地方国有企业,以及优质民营医药企业,共同组成第二梯队。而资质不理想、产能落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华创证券分析师高利也向记者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方向将有更为明确的规划,生物制药产业将获得更大支持,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另据介绍,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规划将与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同时出台。“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首批300个中标项目预计四季度公布。
【行业三】核电建设将进入高峰 相关企业空间广阔
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了解到,整个“十二五”电力行业规划中,将强调对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进行大规模投资,火电将大举让路,装机量退居70%以下,清洁能源装机将超过30%。具体来看,清洁能源中,风能设备这几年市场猛增,但是竞争激烈,光伏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核电设备行业则以其高门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投资方向。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总经理汪建平表示,我国已在16个省市中初选核电厂址51个,机组244台,装机规模2.7亿千瓦,其中沿海1.5千瓦,内陆1.2亿千瓦。按目前核电建设进度,2015年可达到4000万千瓦。2020年核电装机要达到70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需开工3000万千瓦。
也就是说,到“十二五”末期,核电机组将在现在不到1000万千瓦的基础上增长三倍。而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3台、总装机2540万千瓦,占世界的40%,已经成为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其中的市场空间巨大。中银国际8日发布报告预计,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进入核电建设高峰,之后我国核电建设将保持较平稳的节奏,每年大约建设6-8台机组,对应装机容量接近800万千瓦。按照核电站单位造价15000元/千瓦,设备费用占项目总投资60%计算,每年核电设备投资高达720亿元,相关企业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按照业内机构的预计,近期很可能会出台调整后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的发展目标可能会确定为8600万千瓦,高于预期。由此,核电装机容量将增长近8倍,成为增长最快的新能源。
而我国的核电设备制造业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垄断。这是由核电设备的高技术壁垒所决定的。我国的核岛设备主要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动力集团和一重集团四家企业分享。常规岛设备方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动力垄断了国内市场,其中东方电气占到50%的市场份额。辅助设备市场主要由技术实力较强的机械制造企业占据。
目前,东方电气核电在手订单超过400亿元,2009年公司核电设备销售收入为21.3亿元,2010年和2011年公司核电设备销售收入预计为44亿和83亿元。2010年上半年,随着核电零部件的国产化,核岛设备毛利率已经达到17%。上海电气在手订单达到357亿元,其中,常规岛在手订单169亿元,核岛在手订单188亿元。2010年上半年核岛设备毛利率已达到16%。
不过,核电发展也面临一些制约和困难。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认为,我国核电的开发体制、资金保障和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电力发展的需要。应考虑适当放开控股建设核电资质,使具备条件的发电集团成为核电开发主体,并将发电集团储备的优秀核电厂址纳入国家核电建设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铀资源争夺将成为重要战略问题。汪建平认为,到2020年,核电每年需要天然铀约1.1万吨(按装机容量7000万千瓦测算),核燃料需要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来保障,应加强同国外铀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源。
【行业四】能源重点瞄准“两项目标”
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国最引人注目的行业总体规划之一。“‘十二五’规划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呈‘伞’型结构。其中,能源规划是总体规划,将对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专项规划的制定起到重要的指导、统筹作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说。
一位参与能源“十二五”规划(草案)前期讨论的发改委能源所高层告诉记者,根据国家能源局的部署,能源“十二五”规划在今年9月底之前就已完成内部讨论,预计年底前公开征求意见,规划将重点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和碳减排40%-45%“两项目标”展开。
为此,各类能源在“十二五”能源“饼图”中的份额将发生变化:煤炭占比将逐步减少,天然气消费占比有望翻番,而新能源比重将显著上升。
据国家能源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江冰介绍,未来5年能源领域的重点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规模;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规划重点能源基地和跨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而为了实现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达到15%的目标,重点要发展三类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非水能的其他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作为指导这一方向的纲领性文件,能源“十二五”规划将加大力度扶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等几大领域,并对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核电提出比“十一五”更高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规划将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据初步测算,如要在2020年完成非化石能源比例达15%的目标,核电规模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至少达到3亿千瓦以上,其他生物质能的利用规模应该达到2.4亿吨标准煤以上。
与之相应,煤炭比重则要适当下降。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所作的最新“能源资源调查报告”估算,中国煤炭资源总量排名第一,但在实际能源消费中过于倚重煤炭。后者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了76%和69%。
“从世界平均来看,煤炭占比不到30%,石油占到35%,天然气占24.1%,非化石能源占11.8%。”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前不久一次能源战略论坛上对煤炭比重过高的现象提出警示。
他强调,必须创新煤炭开采方法,发展有控制地开采。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煤炭的产量或仍将继续增长,但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下降。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也认为,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应尽可能逐步下降,由现在的支柱能源逐步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
尽管方向已经明确,实现“两项目标”的任务仍非常艰巨。专家指出,去年下半年以来,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甚至新能源占比还有所下降,这给中国兑现哥本哈根大会承诺带来极大挑战,也给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看来,中国的能源体系正在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体系过渡,到2030年的20年将是我国能源体系转型的攻坚期,而‘十二五’则是攻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期。”专家说。
李雁争 上海证券报
posted on 2010-11-25 13:12
回忆之城 阅读(258)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