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系。
在一切文明社会中, 作为经济基础决定形式的社会经济
结构,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即(1)生产资料的占有方
式;(2)产品的交换方式; (3)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
地位和相互关系;(4)产品的分配形式。 这四个要素的结合
与统一就构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
决定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最根本的最主要的实践活动的现实关
系,因而也是人们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生产关
系以其特殊的具体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 它与一定的生
产力相结合所构成的现实的社会生产活动培育着人们相应的思
想观念、思维形式, 决定着人们意识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因而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
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道德是通过传统习俗、教育、
信仰和社会舆论等来维持的, 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意评价的
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及行为活动的总和, 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当然是以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社会的
生产关系作为其现实的基础。 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其特定的
利益结构关系规定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性
质,“人们自觉不自觉地, 归根到底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
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吸
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必然引起
和推动社会道德的发展和变化。
(二)我国古代主要经济与道德观
由于我国古代长时期处于农业社会, 种植业是生产的主要
形式,人们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而开展的, 不论
是耕种、放牧或是养殖都离不开土地, 而产品也是为满足人们
基本的温饱和生存繁衍的需要, 分配形式是以土地的占有量为
基础。在这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很低, 基本上表现为对劳动力
资源的需求,表现为以自供自足为主的农业经济; 而人们对自
然和科学的认识仍停在感性认识上, 存在对大自然等外力的极
大依赖性和顺从心理, 这最典型的就是儒家的封建道德理论的
基本精神“天理”,即“天人合一,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特别是其中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和仁、义、礼、智、 信)更是维系整个封建统治那种君臣关系
的无形法度。它与道家等几个学派的道德思想结合, 形成了一
整套严整的封建礼教制度, 并维系着我国整个封建社会长达几
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正是以“天理”为基本精神的封建礼教,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行举和感知, 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
对“天理”的挑战, 因而也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发展。同时, 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安居乐业”和“重农抑商”
思想, 使我国古代农民世世代代形成“长守祖业”从事耕作,
而忽视、轻视商业活动,和信息往来;形成对新思想、新事物、
新举措的排拆和抵制。正是在这一道德观念的主宰下, 创造了
我国几千年发展缓慢的农业经济时代。所以说, 社会道德对社
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有时甚至起到主导作用。
(三)我国经济与道德观的历史性转折
随着整个世界的发展及外来力量的冲击, 特别是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 由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兴起,
我国传统的经济和道德先后受到资本主义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和西方哲学观的冲击和挑战, 致使我国的经济与道德观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而出现一系列著名的革进人物和改革措施。 先后
有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等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
和《资政新篇》,前者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后者则提出
要兴办近代工业、鼓励开发矿产,举办银行报馆, 奖励私人发
明等;1888年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戊戍变法”, 它使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约束, 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
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05如何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反对民族
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国民政府,土地全民同有, 以养民
生的“三民主义”。 最后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
21年李大钊、陈独秀等创立了共产党, 并由毛泽东带领中国
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采取破旧立新, 确立了我国的基本路线
──走社会产义道路。在经济上,实行了以农业为基础, 轻工
业、重工业并举发展的计划经济,在道德上, 在吸收封建道德
中的忠、信、诚等人际关系哲理的基础上, 废除了君臣封建统
教制度和君主专制政体,实行了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制度。 使
我国生产力得到初步解放的基础上, 极大地改变了生产中与人
之间的关系,即从生产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剥削关系, 转
变为彼此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 至此我国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
展,并逐步向工业经济迈进; 而人们的道德观念由原来以“天
理”为根本精神的唯心主观, 逐步转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为基础的主客二分道德观, 为现代文明和“理性”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 人们开始以辩证唯物法的观点来充实和柔合传统的道
德礼教, 形成了社会主义初期相互关心爱护的人际道德规范、
勤劳奉献的工务道德规范、 守信执约的商务道德规范和诚实奉
公的从政道德规范等,确立了社会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
观。 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掘和民族凝聚力的巩固都作出了积
极贡献,开辟了中国历史上道德观的新纪元。
(四)我国经济与道德观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基本形
成,知识经济相继产生, 人类传统的道德观进一步受到新的冲
击和挑战。首先,由于市场经济产生的激烈竞争, 使人的价值
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首先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市场投机取
得利益,而不会首先考虑第二者、第三者的继得利益, 甚至千
方百计通过市场的不成熟或缺陷损害他人利益来牟取暴利而逃
脱法律制约和无视传统道德的谴责,另一方面, 它使人际关系
变得脆弱、淡薄和复杂, 从而形成了一种“唯经济”的“功利
主义”,这显然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结果, 因此它只能由市场
经济本身去解决, 即要求市场经济尽快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
但是,规范化和法制化总是滞后于人们的市场投机, 总是在出
现明显的投机活动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正。因此, 市场道德总
是要给传统道德带来挑战和产生负面影响;其次, 知识经济的
兴起使社会生产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使“知识劳动者”取
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同时, 知识还可以
当成无形资本参与投资,取代传统的有形资本的投资方式, 这
又使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促使社会经济结构重新调
整,资本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将同时起到主导作用, 并最终为
知识所领先,这就是知识经济对资本经济的新挑战;再次, 知
识经济所带来的科技革命, 使以往一些人们难以想象的事情发
生了,向外层空间的扩展,探索宇宙的秘密; 通信技术和多媒
体的发展;无性繁殖技术、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等, 使社会分工
越来越细,人际关系越发疏远, 更主要是引发了伦理和道德的
争论:如试管婴儿、 “多莉羊”的诞生引发的克隆人类计划,
都是当今哲学家们争论的热点。 这就是知识经济对人类道德的
新挑战。
总之,在市场经济、 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经济
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文明时代的同时, 人们如何理解、
更新、界定、传播现代道德观念, 以适应当今或未来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更是哲学家们如何
兴起一场哲学领域的“科技革命”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