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dei

  IT博客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
  38 随笔 :: 0 文章 :: 25 评论 :: 0 Trackbacks

2008年11月7日 #

超牛的优酷成本分析,详细的要命,感觉像是内部人往外透露的。。。优酷疯狂删稿中。。。很bt的。

 

  2008年,网络视频分享行业风雨不断,从年初的牌照门到版权官司,紧接着流量之争纷至沓来。而今,随着全球金融风暴来袭,烧钱大户的视频行业再度成为关注焦点。号称在过去半年内急速冲上中国视频第一、全球视频第二高点的优酷,在巨大成本的压力下,它的资金还能够支持多久?

 

  据悉,截至2008年6月,优酷网共完成四轮融资,总金额达8000万美元。最近的一笔股权融资3000万美元,风险贷款1000万美元,总计4000万美元,相当人民币2亿7千万元。

 

  长期以来,视频网站的成本主要用于硬件投入、带宽、人员开支以及版权支出。其中,硬件是随着用户和流量增加所必须投入的基础投资。有消息人士透露,在硬件上,为了递送传输大量视频文件,最近半年,优酷在全国总共新部署了大约30个CDN节点,都配以标准Dell服务器,并在全国大约布点了5至6个应用服务器群,来提供网页和各种应用服务。有人预算,近千台的服务器大约需要2500万元左右的投资,而应用服务器群大约需要1500万元。要支撑优酷如此规模投入的硬件设备,总额就须惊人的4000-5000万元现金投入。

 

  众多周知,带宽使用费占视频网站一半多的成本。优酷在新一轮融资到位之后,在过去几个月曾大举投资带宽,欲以海量带宽配以和百度等平台的推广合作,带来流量飞涨。但流量越多,则意味着支付的带宽成本也越高。以9月优酷官方引用的,每日播放量超过1.6亿的数据换算,优酷每月需提供400G左右的带宽来支持播放。优酷采购的带宽和节点含天津、上海、南京等单价较高的城市,配以单价较低的二线城市的带宽,平均一个G的单月成本约为3万到4万元,保守维持在400G不再急速增长的水平,优酷每月带宽成本为1200万到1500万。

 

  一直以来,视频网站尽管流量很大,但用户很散,此外因盗版、恶搞严重,广告商对此难以认同,这使得很多流量无法转换成广告,不具商业价值。据英国市场研究公司Screen Digest发布的调查报告称,虽然多数视频共享网站上的点击流量很高,但如何把高流量转化为实际的广告收入,已成为全球网站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金融风暴来袭时,流量地位更是开始下降。优酷网CEO古永锵曾公开向媒体透露,一些视频网站正暗地里退带宽。土豆网CEO王微则表示,“视频分享所带来的巨大流量如不经过版权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就都是流量废水。”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视频网站传出裁员风声,但古永锵反称公司将继续吸纳人才加入。目前优酷的公司编制规模将近300人,包括为了应对内容审查需要的近百人团队,其每月人员所产生的各种费用,总成本约400到450万。

 

  此外,优酷的风险贷款,按业内通用标准,需要每年12%到20%的还款利息,这也意味着每月将近50万到100万左右的支出。

 

  到目前为止,优酷在版权上的支出估计低于300万人民币。这也许是聪明的做法,毕竟在已有运营规模的沉重成本上,再大量投入版权采购,优酷的现金情况会更加恶化。而在可能节约相当成本的P2P技术方面,优酷刚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但是P2P需要大规模的以千万计的用户才能达到效果,而以优酷目前的情况,要达到大规模的安装量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即便如此,以网页下载为主的视频网站,P2P技术能够节约的也不过是10%至15%的带宽。P2P不可能解决优酷燃眉之急的这把成本之火。

 

  综合以上数字,以6月底融资到位2亿7千万人民币的现金基础点推算,扣除4000万的大手笔硬件投资,再除去每月综合带宽、人员、还款三大项共计2000余万的支出,以优酷网每月烧钱2000多万,可以坚持的跑道长度仅有9到12个月。也就是说,优酷网庞大投入必须面对收入有限的视频分享平台瓶颈,2亿多人民币可能在不远的2009年中就被烧光。

 

  争取第5轮融资,再多烧一段时间?还是很快地通过降低带宽和大幅裁员来消减成本?这是个极其困难的选择。

 

  中国视频网站一度是VC眼中的明星。几个月之间,经济前景变脸、资本市场紧缩。行业普遍断言,那些现金流依然为负的互联网公司,要再取得风投资金难上加难。

 

  一位资深互联网观察家和投资人士透露,在上个月瑞信召开的投资人行业趋势会议上,优酷网CFO刘德乐在被问到公司的现金支出时,回答含糊。当时,一个投资人质疑,“明年的这个时候,优酷还会存在吗?”种种迹象表明,成本与营收已经开始成为视频网站的立命之本,而这并非危言耸听。

 

  流量之争已成过去时,寒冬袭来时,连红杉资本都发出了“现金比母亲还重要”的呼唤,视频网站是该到比拼内功的时候了。或许“剩者为王”最能概况视频网站的未来格局,而各家资金储备和成本消耗及营收状况,无疑将最终决定谁是最终的“剩者”。
posted @ 2008-11-07 13:38 wangdei 阅读(16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8年11月6日 #


这是 Mashable bt搜集的最新 Web 开发工具箱,包括拖放式 Web 程序创建工具,代码库,项目管理,测试程序,以及支持各种编程语言的框架,从 Ajax 到 Ruby 到 Python。这是第二部分。

  参考与资料


COfundOS - 一个讨论开源软件,寻找投资的平台。 http://www.5a520.cn
Mac Yenta - 独立 Mac 开发者的社会化网络平台
CorkDump - 一个关于常用资源(代码片段,CSS,Flash 等)讨论板。
All Developers Network - 开发者社会化网络
CodePlex - 来自微软的开源项目托管站点


UnmatchList - 开发设计者的资源库
developerAnalytics - 社会媒体评价与报告,帮助你发现有潜力的社会媒体应用。
CollabFinder - 一个供开发设计者协同工作的地方。
测试,监控,Bug 跟踪,项目管理



CloudStatus - 对 Web 上最流行云服务进行观察

BetaBitz - 一个帮助你寻找 Beta 测试者的地方

observu - 免费的网站与服务器监测服务

UserFix - Bug 报告与功能请求站点

OctaGate SiteTimer - 用来测试你的站点的访问时延



Cuzillion - 简单的页面测试与检查程序

Mob4Hire - 为你的移动应用程序需要大量测试者

Beanstalk - 一个托管的服务,用来浏览跟踪版本控制,包含对Basecamp 以及 Campfire 等同类服务的集成。

BUGtrack - 项目管理,Bug 跟踪

UserZoom - 用户体验测试平台


devunity - 曾是一个 Beta 版 Bug 跟踪服务,现已成为社会化开发平台
BuiltWith - 对任何站点提供技术分析与 SEO 信息服务
fixx - Bug 跟踪,包含移动设备界面与协同功能
BugWiki - 一个简易的 Bug 跟踪系统
litmus - 基于 Web 的测试程序,在不同浏览器上检查你的设计


Bugtagger - 一个包含标签机制的 Bug 跟踪程序,方便找到每个 Bug 是与什么相关的
FEED Validator - 验证你的 Atom, RSS 以及 KML 聚合服务
pastebin - Debug 工具允许你协同工作以找到问题所在
JUnit.org - 一个测试框架,编写并执行自动测试程序
  Ruby 以及 Ruby on Rails 资源与工具


Open Source Rails - 一个用来展示基于开源 Ruby on Rails 站点的地方
Exceptional - Rails 程序异常跟踪与管理工具
TuneUp - 使用 Rails 插件检查你的程序的性能
heroku - Ruby on Rails平台,无需安装配置,直接在浏览器中写代码。
RSpec 1.1.8 - Ruby 的开发框架,包括 Scenario 框架与代码示例框架



Lovd By Less - 一个开源的 Ruby on Rails 社会网络平台
Merb - 一个 Ruby 框架,包含广泛功能
Camping - 一个 Ruby 微框架
  Ajax, Java & JavaScript 资源与工具


Javxs - 在线工具,将 HTML 转换为 JavaScript
frevvo - 一个 Ajax 表单创建工具,包括 XML 支持与拖放式控制
AjaxDaddy - Ajax 程序演示
WaveMaker - 可视化,开源 Ajax 所见即所得编辑器
AppJet - JavaScript 程序编写平台



SproutCore - 一个 JavaScript 框架,用来创建桌面质量的 Web 程序
Bungee Connect - Ajax Web 程序平台,跨浏览器支持
Spring - 企业 Java 应用平台,旨在提高开发效率与程序质量
jQuery - 一个用于 Ajax Web 开发的 JavaScript 库。
KSS - 使用该框架,无需编写任何代码就可以开发基于 javaScript 的 UI
    PHP 资源与工具


Flow3 - 一个最初用于 TYPO3 5.0 的 PHP 框架,但可以独立使用
Prado - 一个基于组件的 PHP 5 编程框架,面向对象,事件驱动
  Perl 资源与工具


Mason - 基于 Perl 的 网站开发引擎,包含 Debug, 模板等工具
  Flash 资源与工具


OpenLaszlo - 富 Internet 平台,结合 Flash 与 DHTML,但只需一次编写
  Python 资源与工具


GTK+ - 一个用于 Python 的 GUI 开发工具套件
Wing IDE - 专业的 Python 开发环境,提供30天试用
Cheetah - 一个开源的,基于 Python 的模板引擎与代码生成工具

posted @ 2008-11-06 19:48 wangdei 阅读(7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cnBeta 网站推介

感谢35公里的投递
新闻来源:mashable.com
这是 Mashable bt搜集的最新 Web 开发工具箱,包括拖放式 Web 程序创建工具,代码库,项目管理,测试程序,以及支持各种编程语言的框架,从 Ajax 到 Ruby 到 Python。这是第一部分。

Web 程序创建类


DreamFace - 一个用来创建个性化 Web 程序的框架。

Organic Incentive - 以拖放式界面创建 Web 饰件 http://www.5a520.cn

dbFLEX - 商务程序开发平台。

app2you - 在线创建与定制 Web 程序。

Qrimp - 一个便宜的数据库平台,基于你周围的数据(如 Excel)创建应用程序。





Lightspoke - 拖放式程序创建工具,动态过滤,排序,真正的关系数据库后台。

Tersus - 可视化程序创建工具,无需编写代码。

Qt - 跨平台应用程序框架,可以同时开发应用与界面。


代码库与代码搜索




byteMyCode - 代码搜索

Snipplr - 帮你存储,管理所有代码片段。

ErrorKey - 错误代码搜索引擎。

findJAR.com - JAR 文件搜索

github - 代码库,既支持公共代码,又支持私人代码,私人代码通过 SSH 以及 SSL 访问。



merobase - 搜索组件。

Codebase - 代码库,技术支持与安装部署跟踪程序。

CONFiles - 配置文件的在线存储与分享

CodeSnippets - 公共代码库,也支持私人代码

GWT-Ext - 免费的,可下载的饰件库


开发环境,平台与框架


SocialGO - 社会化网络托管平台,包括消息,视频聊天,会员资料,照片分享,博客等
Pringo - 社会化网络平台,功能包括视频,MP3 支持,图片库,圈子,podcasting 等。
slinkset - 一个用于创建社会化新闻站点的在线平台
iWidgets - 社会化 Syndication 平台,允许你将你的内容聚合到社会化网络
WackWall - 一个 Hosted 的社会化网络平台




WhiteLabelDating.com - 一个创建约会,社会网络,社区站点的平台,允许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创建。
ONEsite - 社会网络平台,包括博客,照片与视频库,评分与标签,消息板,私人消息等
jinity - 免费的社会网络平台,包括消息板,聊天,圈子,日志,投票,新闻等
Magnify.net - 网站视频工具,包括全套媒体工具
ShoutEm - 微博客与社会网络平台



Soceeo - 社会网络平台,包含文件分享,新闻,投票等
Swift - 移动站点创建工具,包括多种设计选项,支持 RSS Feed,多媒体等
SnappVille - 社会网络平台,包括组,博客工具,即时消息等
Ning - 社会网络平台,允许使用自己的品牌,包括会员资料,事件列表,甚至 Facebook 集成。
mixxt - 社会网络平台,包括事件,论坛等
zembly - 一个用来创建社会应用的的平台,目前处于 Beta 版。Yuku - 一个社区平台,可定制,拥有很强大的系统管理工具SocialEngine - 基于 PHP 的社会网络平台,功能包括 multi-part profiles,子网,搜索友好 URL,博客,圈子等。Cappuccino - 一个用来创建桌面品质 Web 程序的开源框架Jaws - 一个用户友好 CMS 平台。   综合开发工具


Tabifier - 对你的代码进行自动缩进。
Sms2do - 一个用来评测和演示 SMS 程序的免费工具。
Pretty Printer - 源代码格式化工具,支持 PHP, JavaScript, CSS 等
Jitterbit - 一个开源集成方案,提高可扩充性与性能
Bitizer - 二进制,十进制,16进制,Base 36 以及 ASCII 转换工具



thmbnl - 显示你站点中那些链接网页的缩略图
ID Selector - 一个 OpenID 工具
consoleFISH - 免费的,基于 Web 的 SSH 服务器访问
form site - 用来创建自定义表单
99Polls - 用来创建投票与调查



Warehouse - 一个非常漂亮的代码库浏览服务,支持多代码库以及非常完善的权限控制
rendur 2.1 - 一个沙箱程,让你一边写代码,一边生成页面
Languify - 翻译管理系统
ROR Sitemap Generator -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 ROR 网站地图生成工具
MicroMaps - 用来生成交互式地图,放在你的网站



Newsfeed Maker - 为你的网站或博客创建 News Feed
WriteMaps - 网站地图在线生成工具
Project Kenai - 免费的开源项目或代码托管站点
Launch Splash - 为你还没有开通的网站免费生成一个欢迎页面
Browser Shell - 基于浏览器的 SSH 工具
foigo - 创建自定义表单,调查,以及数据库AggData - Premade lists for your development projects.SnapCasa - 网站缩略图工具Versionshelf - 代码库安全管理   Mashups 与 APIs


The Echo Nest - 音乐相关的开发服务 API,包括歌手资料,音乐推荐等功能
Zeep Mobile - 为你的站点添加基于文本的消息系统
Clickatell - 一个短消息网关,让你的网站通过多中连接方式发短消息
Nonoba - 在线游戏开发 API,支持多玩家。
Zong - 移动支付平台,包含开发 API



Web Shots Pro - 一个 API,开发者可用来在他们的程序中添加网站缩略图。
Pushpin - 一个简单易用的在线地图 API,支持大量标记以及众多其它功能
Datamash - Create widgets and mashups for your site with information anywhere on the Web.借助网络上的众多信息为你的站点创建 widgets 与 mashups
Spicy Pipes - Mashup builder.

本文国际来源:http://mashable.com/2008/11/01/web-development-tools/
中文翻译来源:COMSHARP CMS (锐商企业CMS)官方网站

posted @ 2008-11-06 19:46 wangdei 阅读(7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8年11月5日 #

原文作者:miguelcarrasco
原文链接:Who Wants To Beat-Google?
翻译:小猪哥

谁不想打败Google呢?很宏伟的目标,但怎样做到呢?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魔幻方法。微软一度要以440亿美元收购Yahoo!,还在R&D投资 bt几十亿,纵然财力如此雄厚,他能做到么?有人认为需要更多的网页检索,有人认为应当有更好的界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且现在来做这件事情(打败Google)再合适不过。随着经济危机的来临,大批大批的web 2.0 公司即将破产,那些仅仅依赖互联网生存的公司也即将倒闭。即便强如Google也在去年受到了冲击,其股价去年700美元每股,而今跌到286(作者发稿时)。现在看来,互联网免费的午餐已经消失。

    然而微软却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因为他非常多元化而且在一个领域做得实在太优秀了——软件!他有着难以想象的money,手中有难以置信的全球智慧人群(接近100,000雇员),同时他还拥有最富有梦想的一些领导者在运筹帷幄。如果有谁能够做出更好的搜索引擎,那毫无疑问就是微软。而Google会退缩么,当然也不会。

社交图(Social Graph)


Facebook经常谈论的Social Graph着实强大,因此Facebook得以很了解你。他知道你的朋友是谁、你住在哪里、你在哪儿工作……他有图片、video以及你感兴趣的东西。他甚至知道你在哪个社交圈、你想参加什么活动。因而可以说Facebook比你的朋友都了解你。

搜索怎么了(What’s Wrong With Search Today?)

    当我试着用“GAC”一类的来搜索的时候,返回的结果令我感到荒唐——加拿大抵制协会(G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我是一个软件开发者,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 都知道这一点,但是Google对此一无所知。所以返回的有效搜索寥寥无几。我妈妈搜索一个关键词跟我搜索一个关键词得到的返回完全相同。但是我妈妈喜爱 的是手工艺,我喜欢的是软件开发,我们应该得到不同的结果才对。

    为什么没有人利用社交图的数据呢?单纯拷贝Google搜索模式、换个Logo是行不通的,人们更换搜索需要理由。在搜索中添加内容才是出路。

    比尔盖茨在过去的几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搜索的道路还很长。几个月前我听到的解决方案——新的界面、一直鼠标滚动的搜索结果(never ending scrolling),这些显然不是比尔盖茨想说的。Scrolling endlessly所以你就不用选页了?这显然不是解决方式。

    微软真正应当做到的是:当用Google和Live Search搜索的时候,Live Search返回的结果更好。而且不是好一点,要好很多才行。

微软能做什么(So What Can Microsoft Do?)

    毫无疑问,微软有业内最优秀的开发者、架构师和工程师,同样也有大笔大笔的钱可以投到搜索中(这一点从他购买Yahoo! 就能够看出来)。然而微软要想赢得搜索战所缺少的东西也很明了:他们需要创意和行动路线,也即“作战计划”。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和Office,微软当年都不是第一个,但他做出了比其他操作系统更好的操作系统,比其他office套件更好的office套件,比其 他浏览器更好的IE,而且他还让所有这些应用能够无缝地运行在一起。所以如果微软拥有战略,并且能够正确实施,Live Search将会迅速得到难以想象的市场占有率。

Live Search 与Facebook关联(Live Search and Facebook Connect)

    微软应当充分利用Facebook connect,并将之与Live Search关联。使用Facebook connect,Facebook用户能够在Microsoft Live Search中关联到他们资料数据和认证证书。通过关联搜索、结合用户的资料数据,这个搜索就是“终极搜索引擎”。

Microformats将是搜索的未来(Microformats are the future of Search)


    Microformats比其他任何浏览器都好,以hCalander, hCard和 hReview开始。如果你还从未听过Microformats,赶紧查查,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重要。到目前为止,网络上大部分的数据都是完全无序的。举个例子你输入“Contact Miguel Carrasco”搜索,你会搜到我的博客但仅此而已。但你想要找到的是我的联系卡片。下面是我使用hCalander Microformat来为Winnipeg.net User Group创建一个事件的实例。

   1: <div class="vevent" id="hcalendar-Winnipeg-.net-User-Group-September-Event">
   2:     <a class="url" href="http://dotnetwired.com/">
   3:     <abbr class="dtstart" title="2008-09-30T06:00-06:0000">September 30, 2008  6</abbr> –
   4:     <abbr class="dtend" title="2008-09-30T08:00-06:00">8am</abbr> : 
   5:     <span class="summary">Winnipeg .net User Group September Event</span> at
   6:     <span class="location">17th Floor - One Lombard Place - Winnipeg, Manitoba, Canada</span></a>

   7:     <div class="description">What could possibly be better than enjoying some free pizza and pop with your peers while be entertained / educated by a presentation on a single .Net topic? Well, how about an open forum that includes som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to date?! To keep the meeting energized, we will be limiting each topic to 20 minutes, and what's more, each topic will have a subject matter expert on hand to facilitate the session.
   8: 
   9:     Come prepared with questions, project stories, and ideas to one of the most unique user group sessions we have ever had.
  10: 
  11:     Topics will include:
  12: 
  13:     What is BizTalk
  14:     A Real World Silverlight Application
  15:     What is NHibernate
  16:     Why Continuous Integration Is Critical
  17:     Open Forum Free-for-All Session</div><div class="tags">Tags:
  18:     <a rel="tag" href="http://eventful.com/events/tags/winnipeg">winnipeg</a><a rel="tag" href="http://eventful.com/events/tags/user%20group"> user group</a><a rel="tag" href="http://eventful.com/events/tags/.net"> .net</a><a rel="tag" href="http://eventful.com/events/tags/microsoft"> microsoft</a></div>
  19: 
  20: </div>

    一个支持Microformat的搜索引擎可以在搜索结果中得到正确的信息,并且链接到网址来为事件注册

完美的搜索界面(The Complete Search Interface)

    大家也许都忘记了,Google刚诞生出来的那会,没有blogs,Video也不大,Facebook和其他社交网络还在娘胎呢。然而搜索的未来在于内容。人们每月花费成百上千个钟头在社交网络、新网址和博客。他们持续地向这些玩意中提供了大量他们的信息:喜欢什么?朋友是谁?下周做什么?现在什么心情?未来三周可能去哪玩……

    我个人就至少在网络上使用至少20种不同的社交服务,所以说搜索引擎不能只返给我简单的数据,而应当利用这些数据返给我我想要的内容。比如,我已经在网上吵了好几天说我下周要去迈阿密。

    在Facebook,我创建了几个我将要在迈阿密参加的活动;在Digg,我dugg了几个水中呼吸器的信息;在Last.fm,我创建了几个标题为“Miami Plane Ride”的音乐列表。在Facebook我从朋友那儿收到了几个回帖称我不应当错过迈阿密的几个酒吧和跳舞俱乐部。其他朋友推荐了那儿的几处海滩,还给了照片。

    如果我去Google搜索跳舞俱乐部,最顶上的三个搜索结果跟我要找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如图:



图片11
    正如我说的,没有一个搜索结果对我有用,是不是我的搜索条件太为难Google了?于是我又输入了“Miami”,让我们再看看结果:


图片22

    现在起码我得到了一些结果能让我看到迈阿密的跳舞俱乐部,但是哪个是朋友推荐我的呢?为什么我要的结果不能直接出现在我的面前?为什么没有图片,或者最好再有video?消费者的评论在哪儿呢?

    使用Live Complete Search,,输入“跳舞俱乐部”,迅速在我的搜索结果中出现了内容,并且将结果局限到了迈阿密。并不是因为我想去迈阿密,搜索才得到这样的结果,而是因为我twitter了我的朋友问他们迈阿密最好的跳舞俱乐部在哪儿,因此,搜索找出了我想要的结果。



图片33

    第一条结果是Nikki Beach,正是我朋友告诉我的那个。搜索中还有一张图片,他们留给我的评论也能在搜索页面中看到,还有电话号码也以microformats的形式出现 在网页中,我还能够在这儿使用Twitter, Digg或者 Facebook得到更详细的信息。而且,Live Complete Search知道我在Last.FM创建了一个Miami播放列表,所以还在搜索中加入了一个链接。

    当然这只是个例子,但我想从中你已经能够看到了精髓。

Building Live Social Profile
    Google已经证明你并不需要拥有所有的数据,因为有人会提供而Google只是帮你找到它们,令人感到发笑的是许多企业纷纷克隆Google的方法。 微软有互联网上第一位的IM——MSN Messenger,每个用户都有一个Live 账号,有些人还有Live Spaces的账号。我不知道你怎样,但在我看来使用Live Spaces的并不多。我点击了一下我MSN的好友,发现很多人从未用过Live Spaces,即使有使用的人,可能使用的几率也不及Facebook之类的百分之一。

    我的建议是微软应当设法将Live Spaces变成人气旺盛的(“Live”) Spaces,从而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他们的社交状况传上去,这将创建一个终极社交档案(social profile)和终极个人网页(social “my page”)。


图片44
建议界面(The Proposed Interface)

    建议的Live Search的界面非常简单。它默认提供完整的搜索容量,包含互联网上的一切并将搜索结果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使用完全搜索,你会得到一些网页、 blog、帖子和一些视频,也可能有写Digg文章。如果只想搜索自己的社交图呢?没问题,只需要点击“Social”,搜索结果马上只呈现出与你有关的 结果。

    而且,Live Search的界面中能够插入许多过滤器,比如“搜索”和“儿童”。学校可以管理网络从而只允许“搜索”模式,父母可以管好自己的孩子只允许“儿童”模 式。通过Live Spaces和 Live Profile连接这些系统,微软将创建出比Google PageRank强大许多的搜索,用户的天平也开始摆向了这边。



图片55
搜索的最终思想(Final Thoughts on Search)

    希望你能够意识到,社交内容、microformats、和一个能够提供整个网络的完美界面将是搜索的下一次飞跃。拥有更加接近社交图的搜索结果比PageRank或者PageRank的克隆更容易统计互联网

posted @ 2008-11-05 21:06 wangdei 阅读(7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8年11月4日 #

i不是每个老板都是bt,但是下面的15种员工,老板是不喜欢的。

(1)不够稳重沉着。尤其作为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场新鲜人,对突发事件往往措手不及,结果行动常过分急躁。更甚者每次遇事每次如此,给老板留下不可调教的印象。 

  (2)不够成熟。不能具体地评断工作价值,往往分不清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立名?或是为了乐趣。给老板一种整个人浑浑噩噩的感觉。 

  (3)理论与实际不能配合。喜欢夸夸其谈,一旦需要实际操作时,往往发生许多困难,却又找不出原因何在。 

  (4)对所犯的错误耿耿于怀。一旦出现失误就无法释怀,更无法从中领悟出正确的方法。 

  (5)斤斤计较,分不清主次。只看重眼前区区小事,无法透过现象去把握实质,没有主次之分,往往殆误很多机会。 

  (6)过高评估自己的能力。自信有很好的工作能力,但稍微涉及工作以外的其他方面,就极度缺乏自信心。 

  (7)考虑问题不够严谨、全面。对工作匆忙做出决定,但朝令夕改,例如今天要求执行A计划,明天却又把B计划列为优先。 

  (8)与周围环境不能相融。总是自己独立执行,不能与同事、领导融洽相处。 

  (9)遇事犹豫不决。需要独自处理的事情,常常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而影响工作效率。 

  (10)办事拖沓不守时。让你定时完成的工作,总是找借口拖后,不能按时保质完成,而且几次之后总不见改进。 

  (11)恃才傲物。自认为在某一方面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特长,便对其他任何人视而不见,一副“除我之外谁也不行”的态度。 

  (12)过分谦虚自认卑微。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有一种自我贬低的倾向,做起事来畏畏缩缩,在领导面前更是觉得自己相形见绌。 

  (13)缺乏创造力,因循守旧。工作中总是重复同一种方式,缺乏自我独立创造的能力,不能出新。 

  (14)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建议,自以为是,对别人提出的善意批评也不能接受。 

  (15)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有好的建议不与别人分享,缺乏团结互助,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编者注:如在百度中搜索 甜性涩爱色即是空 爱的色放出现的问题说知道了。

posted @ 2008-11-04 13:01 wangdei 阅读(6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8年11月3日 #

毋庸置疑,对于所有研究互联网新媒体公司的同仁们而言,blogbus是一个绝佳的案例,他不是BT bsp。

1,在门户BSP大举进攻下,专业BSP日渐没落。blogbus偏安于上海,能发展的有声有色,不易。刚看到Jenny发的blogbus六周年的活动。可以说,blogbus的发展路线值得所有web2.0公司学习。

 编者注:如在百度中搜索 甜性涩爱色即是空 爱的色放出现的问题说知道了。

2,blogbus能走到现在,跟公司团队的黄金组合关系很大。资深的互联网人士:横戈;资深媒体研究专家:魏武挥;资深广告营销界人士:jenny。我想,国内所有希望通过互联网赚钱的web2.0公司都应该参考下这种团队。不管是思路、见地。还有资源,客户的说教。

3,blogbus走出的商业模式,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2.0公司必须的一步。原因很简单,中国互联网广告规模虽然上涨很快,但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专业细分的广告网络(代理)公司推动。加上客户认知度较低,web2.0公司必须肩负推动广告挖掘的重任。

4,所以,细分的广告网络(代理)公司在国内会越来越有前景,其中一部分会来源于公关公司的升级,另一部分会来自于当下大量掌握广告客户投放资源的4A公司;再有一个就是新媒体或者是社会化媒体公司自身,在这点上blogbus和feedsky都是个例子。David Wolf说,“中国的问题在于我们点子的太简单”,其实更准确点说是缺专营的广告营销公司。

5,所以,有人会问:blogbus是广告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其实,blogbus作为一个新媒体或者是社会化媒体平台,已经聚集了百万级的人群,背靠这些人群挖掘出了不小的商业价值,这已经说明了一切。很多更大用户量级的公司,尚不及此。你说google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广告公司?除了不断膨胀的互联网业务,google也正在成为更大的广告代理或分销商。所以,我说过,新媒体要变成广告公司

6,blogbus最近推出的几个业务,非常值得把玩。一个是基于blog平台推出的SNS功能,我非常认同魏武挥的说法,因为用户和营销需求去增加blog平台的互动功能,显然SNS是增加互动关联的成熟方式。但绝不是把blog变成一个SNS平台。

7,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则是《城客》,简单说,城客是一个依托于blogbus平台的杂志;它其实是blogbus线上资源的一个延伸(内容低成本+现有用户群),这也是我看好它的一个因素;赶巧的是,同期还有一个纯粹靠整合网上内容的印刷杂志《博客天下》。形式相同,思路却是迥异。

8,我记得,blogbus下面还有一个做口碑营销的“吆喝城”。

9,blogbus会成为一种现象,尤其是在冬天。

posted @ 2008-11-03 11:31 wangdei 阅读(8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8年10月30日 #

新浪科技讯 10月29日下午消息,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刚刚证实,阿里巴巴(B2B)已于2008年10月10日正式向“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发出通知函,终止广告发布合同。全部广告投放将于近期全部停止.内容相当BT

  阿里巴巴(B2B)公众与客户沟通部表示,阿里巴巴终止在百度上的广告投放完全基于效果的考虑。根据客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百度的流量质量逐年下降,还存在相当比例来源不明的无效流量。同时,百度所带来的点击,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符合。

  据介绍,近一段时期以来,有大量客户向阿里巴巴方面反映,百度流量大部分并非商业流量,不匹配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客户的现实需求。来自百度搜索引擎的点击极少,而且无法形成有效的采购等行为,流量质量逐渐下降,客户转化率很低,而且在引入流量中,有很多不明原因的异常流量,甚至会产生欺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实际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建议阿里巴巴选择更有效的推广渠道。

  为此,阿里巴巴已经启动由B2B首席执行官卫哲领衔的“帮助中小企业“过冬”生存发展的特别行动计划,其中,仅“帮助中小企业吸引全球买家”的海外推广计划,总投入就达3000万美金。阿里巴巴同时表示,将加大投入帮助中小企业过冬,为客户提供更多、性价比更高的推广方式。

  早在2007年底,阿里巴巴兄弟公司淘宝网就已经停止了在百度上的投放,主要是考虑到百度竞价排名有展示无点击、有点击无转化的问题。

  去年底开始,淘宝停止在百度投放并屏蔽百度,昨日淘宝网对外公布了屏蔽百度一年来,淘宝网流量持续攀升,同比增长180%,目前已稳居国内网站前三名。交易额大幅增长,同比增长240%,单位成交效率进一步提升,截止今年9月单月交易额已突破100亿人民币大关。

posted @ 2008-10-30 12:07 wangdei 阅读(6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8年10月28日 #

编者按
   
    官场上,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在搜索服务市场中,利益的参与也必然会导致诚信和公益的流失。因此,一向标榜搜索结果客观公正的搜索引擎,一向声称“从不作恶”的搜索引擎,在不正当利益面前才会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不但牵扯出搜索引擎行业里灰金交易的肮脏一幕,更向外界发出了一个可怕的信号:占据垄断地位的搜索引擎正在严重侵扰信息甄选机制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人工干预已沦为搜索领域的潜规则,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商业利益的银弹围剿中显得苍白无力。
    一边是公众对搜索结果公正性的巨大需求,一边是固有商业模式的利益之弊,搜索引擎——这个原本作为第三方的中立平台,该如何在金钱诱惑和公正之间找到最终的平衡?最终是以竞价排名的利益为主导,还是以客观公正为商业行为的基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漫漫路上,搜索引擎又将迎来怎样的变数?这是搜索服务提供商必须向社会和公众澄清的话题,这不是BT话题哦。

 编者注:如在百度中搜索 甜性涩爱色即是空 爱的色放出现的问题说知道了。

 
 

    2008年9月14日晚,刚刚参加完中央电视台在山东荣成举办的2008中秋节晚会,李彦宏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那份荣耀和晚会的精彩,就收到了接连而来的意外。
    第一个意外是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作为拥有百度1.7%股份的股东,雷曼的破产给百度股价带来巨大震动,当天百度股价下跌7.29%,让一向冷静和理智的李彦宏有点措手不及。更大的意外是来自于国内。一夜之间,互联网上突然冒出众多针对百度的“檄文”。而事情的起因是,百度因涉嫌收取300万元保护费而屏蔽三鹿负面新闻,被卷入震惊全国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之中。
    一直以来,搜索引擎都标榜自家的搜索结果公正客观,但在众多事实面前,其说法不攻自破。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这一导火索的牵引下,搜索引擎的公正性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利益和公正之间,搜索引擎如何取得平衡?


第一章  争议中成长起来的搜索引擎


    2008年9月,在北京理想国际大厦12层上班的百度公关部的10多位员工过得很不轻松:8日,淘宝网“为杜绝不良商家欺诈”,首次向外界宣布屏蔽百度搜索链接,向其公正性公开提出抗议;12日,百度卷入震惊全国的“三鹿问题奶粉”的洪流中,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一家被视为互联网时代成功典型案例的搜索服务提供商,为何在此时爆发出最严重的诚信危机?在此,有必要回顾下搜索引擎的发展史。
    199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一位名叫Alan Emtage的学生,在宿舍中写出了Archie(档案检索系统),这就是搜索引擎的鼻祖。而Alan Emtage做梦也想不到,在未来的日子里,搜索引擎会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并在某些人的手中,沦为收取灰金的工具。


靠竞价排名而风生水起


    18年前,要想在主机中查找到一个文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读书的Alan Emtage和他的同学们想解决这个难题,便开发了一个可以用文件名查找文件的系统,这便是搜索引擎的鼻祖Archie。
    但真正让搜索引擎概念深入人心的是美籍华人杨致远和他一手创立的雅虎。1993年4月,为了让所有的互联网用户能更好地找到相关信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两名年轻博士生大卫·费罗和杨致远开始在校园里编排网址目录,这便是早期的雅虎。
    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俄罗斯人谢尔盖-布林和从密歇根大学毕业的拉里-佩奇走到了一起,凭借4台电脑和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Google公司,让搜索引擎成为今天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与此同时,国内搜索领域创业的激情之火也被点燃。1999年,山西青年李彦宏放弃博士学位从硅谷回到北京,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招聘了5名员工,创建国内搜索引擎百度。
    从此,中国的搜索市场进入百度时代。
    搜索引擎的出现,为互联网开辟了一条新的光明大道。布林和佩奇曾在1998年给股东的信中写道:“用户相信我们的系统能帮助他们作出重要的决策。我们提供的搜索结果毫无偏见,绝对客观,而且我们不会以接受任何款项作结果方面的改变(收费录入)。”
    起初,网页被引用次数的多少决定搜索结果的排名,这种规则基本上是公正的,但不能为搜索引擎公司带来任何收入。2000年,Google首推“广告字”(AdWords)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并为其带来巨额收入。有数据显示,Google在2003年近1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95%均来自广告。
    对于靠其发家致富的广告字,Google采取自动竞标法,坚持将其放在右侧以示区别,并将广告数量限制在三条链接以内,全部用阴影标注,并加上“赞助商链接”的标志。但Google并不是把出价最高的广告排在上方,而是依照点击人气、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排列。
    在看到Google靠广告业务迅速成为互联网巨头后,李彦宏在2001年10月开始效仿其业务模式,推出了竞价排名服务,塑造出“金钱可以提高网页排名”的理念。
    百度推崇的竞价排名,就是出价越高,搜索排名越靠前。企业只需付出几百元的推广预付金,就能让自己的网页更容易被搜索到,这样的业务模式让百度迅速壮大。值得一提的,百度的广告模式在将Google的商业模式洋为中用后,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其不仅仅在搜索结果右侧出现赞助商链接,而且在左侧正常的搜索结果区域也有广告客户的链接,并在每个末尾都标上“推广”二字——完全意义上的广告。
    这一竞价排名模式遭遇到业界非议,特别是当Google在2005年进入中国后,一直坚持将广告和自然搜索严格分开。另一搜索巨头雅虎中国也在搜索结果中将商业结果用不同的颜色予以标注。而百度将广告和正常搜索结果混淆在一起,这一度导致广告投入客户收到很高的错误点击率,使得他们为此花了不少冤枉钱。百度的这种做法遭到市场非议。
    迫于各种压力,2006年9月,百度开始对竞价排名进行整改,除了价格,还将点击率、网民认可度等作为了考查项目。但其广告仍然出现在左侧,跟内容相混淆,而其右侧的广告目前仍是根据出价高低排序。



第二章  变了味道的搜索引擎


    对于搜索结果,百度和谷歌这两个搜索引擎领域的大腕儿,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坚称从不进行人工干预。
    百度李彦宏强调,“我们所信仰的企业使命是:为网民提供最公正、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面对外界对其人工干预的质疑,百度公关部也信誓旦旦:“我们从未干过这种事情,这在百度是死罪。”谷歌李开复则公开表示,“Google坚持不作恶,我们绝不用人工调整搜索结果的顺序。”
    然而,众多事实却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利益的参与正在严重侵扰信息甄选机制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人工干预已沦为搜索领域的潜规则,其公正性在商业利益的银弹围剿中显得苍白无力。


可怕的“新闻公关保护政策”


    2008年9月12日,一则《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的电子扫描版出现在天涯社区,它使得百度陷入空前被动。
    在这份所谓的“公关解决方案建议”中,代理三鹿集团公关业务的北京涛澜通略广告公司称三鹿应“与‘百度’搜索引擎媒体合作,拿到新闻话语权……在此事还未大肆曝光的特殊时期,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的框架协议……小网站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互联网上炸开了锅。一批批《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百度信任危机》、《拷问三鹿奶粉事件中百度社会责任》、《百度深陷三鹿奶粉事件:无良公关凸显媒体病变》等针对百度的文章在网上泛滥。在舆论的冲击下,甚至连百度的内部员工都致电或发送邮件询问其公关部、大客户广告部是否确有此事。迫于压力,13日,百度公开承认先后在9日、12日接到北京涛澜通略广告公司两次致电要求屏蔽负面新闻,但“我们从未答应”。
    但知情人士透露,这次“三鹿公关事件”只是又一次将百度人工干预的不公正搜索问题推到台面上而已,百度将自然搜索结果和商业信息混淆、屏蔽新闻和网站以获取巨额利益的现象早已众所皆知,而搜索结果不公正已是搜索领域的潜规则。
    据这封从三鹿集团内部泄露出来的《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称,“目前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的企业有蒙牛、伊利、汇源等,政策享受起点为自然年度500万元的广告投放……经公司与百度相关部门的多次深度沟通后,百度已经同意将对三鹿集团的公关保护政策降低至年度300万元广告投放,可以享受将目前几大事业部早期负面新闻删除……目前奶粉事业部已经投放120万元,集团只需再协调180万元就可以与百度签署框架协议,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
    对于“百度已经同意将对三鹿集团的公关保护政策降低至年度300万元广告投放,可以享受将目前几大事业部早期负面删除……”的陈述,截至发稿前,百度一直未给予明确回应。
    百度公关部经理徐继业说:“我们从不进行人工干预搜索结果,只要是公开的活链接,我们从不屏蔽。”但《IT时代周刊》注意到,在北京涛澜通略公关方案未被曝光之前,百度上能搜索到的有关三鹿问题奶粉的信息寥寥无几。本刊记者在9月13日搜索《三鹿,在小朋友的生命健康面前请不要表演》一文发现,百度检索的结果只有54篇,谷歌却多达11800篇之多。后来由于事态扩大,迫使百度不得已只好恢复屏蔽内容,以求自保。
    “百度竞价排名过度注重赢利,不注重用户体验,其在上市后过度注重营销,忽视技术,目前其搜索在‘内容般配’与‘内容更新’两项指标上均落后竞争对手,如今终于结出了恶果。”正望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吕伯望曾向媒体如此直言不讳,“百度对于奥运会新闻,就利用了人工干预将热点新闻放在首页。”
    有人称,这一连串的搜索乱象或使百度八年来历经千辛万苦赢得的搜索霸主地位遭遇重创。 


1万元删1条新闻


    难道公正性只是搜索领域的一个噱头,或是搜索引擎佩戴的一个伪善面具?
    据了解,搜索服务原则上不会删除新闻链接,但如果网站收到律师函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合的,综合考虑后会进行人工处理。业内均传,近年来,百度就不断刻意进行过人工处理,通过各种方式屏蔽网站和负面新闻,以此来推动其竞价排名的推广。此外,许多大企业则以投放巨额广告或干脆直接收买的形式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
    对此,百度矢口否认。但近日,在凤凰论坛中,网民“大嘴猴”发帖公布了“原百度广告销售部总监董安民”发出的关于“负面处理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邮件,爆出对享受公关保护的大客户,百度删除一条新闻链接的出价是1万元/条。
    《IT时代周刊》曾就此询问一业内资深公关经理,“你们让百度协助屏蔽删除过负面新闻吗?”
    “企业必须交了足够的钱,百度才能充当‘保护伞’。”该公关经理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提案,但这只有大公司才能做,因为要花很多钱,而且需要高层亲自出动。”
    然而,一些知名企业的不良信息,很多难以通过搜索引擎搜出。“如果受保护的企业有负面新闻,搜索引擎会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删除,或把负面消息转移到搜索结果的第二页以后,以降低曝光率。”一业内人士如此透露,“搜索引擎还经常通过人工干预将受到保护企业的正面新闻不断置顶,以达到对负面消息进行信息稀释的最终目的。”
    “百度封站对我们影响太大了,不能不顾忌啊!”在北京朝阳门附近的一个咖啡厅内,一个人网站站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该站长说:“我以前听说过,百度能通过一个名为 ‘百度蜘蛛’的软件找到站点,并采取删除和减少搜索收录页面的方式让中小网站买其‘竞价排名’。假如拒绝,就会被屏蔽。”
    一开始,他也不相信这是真的,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这一情况确实存在。2007年6月的一天,他接到一个是否要做百度“竞价排名”的电话。当时他挂掉电话后也没理睬,但几个月后在百度上却再也找不到他们网站。“屏蔽对我们以流量为生的小网站是致命打击,为了防止被屏蔽的悲剧,最后只好花了3000多元做了排名,以破财免灾。”
    百度内部一个从事竞价排名的员工从侧面证实了百度的一些操作迹象:“销售的压力确实有时候迫使我们做出一些封站的举措。本来,高层的战略决策是力求公正,但是到下面执行层面,在业绩等大棒的驱使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
    另据本刊记者了解,百度公司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8号的创富大厦4层云集了500多名的销售人员,专门点击竞价排名客户的网站。客户投放的几千元钱几天内就被点完的现象并不鲜见。据统计,有超过50%的搜索引擎广告主或者广告代理遭遇过点击欺诈。
    “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本无可厚非,但百度对于一些商业词汇的搜索结果,能连续超过3页都是竞价排名,这完全超出了公正性的限度。”业内一著名搜索厂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对此,雅虎竞价销售部数据分析师卢欣表示,“搜索引擎基本上都是公正的,只是各自算法不同罢了。”但在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谷歌全球工程总监刘骏看来,“只要涉及到人工干预就是很大的不公正性。”
    对于外界的指责,9月25日,百度对本刊记者抛出了“盈利压力和中国特色经营”这一论调。徐继业说,如果将像Google那样只把广告放在右侧,这完全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因为中国网民对右边的广告基本不买单,赖以生存的盈利模式促使我们作出如此选择。


饱受争议的公正性


    “百度搜索质量一直在下降,其已经沦为邪恶的公司。”谈起百度,中搜CEO陈沛一脸恼怒,“我有一种被人操纵的感觉。”
    经过监测,陈沛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半年来,中搜与300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经营的“行业中国网”中的许多页面,在百度搜索结果中时有时无,而在Google和雅虎等搜索引擎中则不存在这种情况。“我们的网站无论是从点击率还是整体质量都很不错,为何单在百度中搜索不到,这是百度在人为屏蔽。”
    而一年前,中搜在百度做竞价排名时,行业中国网的页面一直可以搜索到。“难道必须付费才能出现在搜索结果中?”陈沛一脸茫然。
    中国雅虎原副总裁,有“搜索一姐”之称的张忆芬曾公开表示,将自然结果和商业结果混淆很不公正。专家则认为,随着竞价排名广告的增多,将影响到搜索引擎本身的公正性和网民体验。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站长透露,百度销售员工经常“勒索式营销”,绝大多数人对“百度垄断”敢怒不敢言。 一些网络媒体甚至对百度的不公正性都不敢过度给予曝光,怕其封杀。据悉,包括新闻门户新浪、搜狐等都曾先后被百度屏蔽过。 对于上述种种封站或者未被百度收录的现象,百度回应称,“我们没有义务收录任何一家网站。”
    不可否认,百度利用此举赢得了巨大的收益。据媒体公开报道:2007年,百度年收入为17.444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108.2%。而其2008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百度收入突破一亿美元。
    为转移公众对自身诚信问题的关注,百度发言人在9月16日公开表态,称在最近的三鹿事件中,阿里巴巴在利用旗下资源对有关谣言进行大面积传播。百度称已经对相关信息取证,威胁有可能对其进行法律诉讼。在声明中,百度还宣称,阿里巴巴之所以积极地对谣言进行推波助澜,真正原因在于百度即将推出的C2C业务,而阿里巴巴对于竞争对手的出现“不顾道德原则,不择手段进行打击”。
    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当天就站出来进行回击:“我们无意去质疑某些同行在此事件中承担的角色,我们也无意去要求某些同行拥有跟我们一样的普世价值,我们只希望,数以千计的孩子在饱受问题奶粉带来的伤痛之时,我们能够告诉公众的信息多一点,再多一点,而不是用某些技术手段将之隐蔽……”
    结果很显然,百度攻击不成,反而被站在道德高地上的阿里巴巴痛斥一顿。事实上,因为百度排名的紊乱,早在2007年底,因百度竞价排名经常有展示无点击、有点击无转化,阿里巴巴旗下公司淘宝网就已经开始屏蔽百度。
    今年9月8日,淘宝网正式向外界宣布屏蔽百度链接,淘宝网负责推广工作的卢维兴更是言之凿凿,向百度搜索公信力进行“炮轰”:“2007年淘宝网投放的百度竞价排名点击转化率不足1个百分点,而淘宝商家自行投放的百度竞价导流,需要上万次点击,花费近3000元才能通过百度构成一次交易。”
    当然,淘宝屏蔽百度跟后者进军C2C有莫大关联,但其搜索公正性沦为自我标榜的一纸空文却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百度,稳坐国内搜索领域第二把交椅的谷歌在此问题上也好不到哪里去。
    2006年初,交友网站世纪佳缘每天在Google上花费上千元购买关键字,以便让用户更快捷地找到自己的网站。但Google的“赞助商链接”中,“世纪佳缘”的网址却被链向其他交友网站。无独有偶,今年4月,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钱网提供截图显示,在谷歌广告链接“快钱”的网址竟是一家属于eBay旗下名叫贝宝的支付平台。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展搜索业务的公司采取人工干预搜索结果,这在圈内已是众所皆知。这也因此导致在今年9月17日,网易CEO丁磊在有道搜索发布会上直接“炮轰”行业怪象:“现在有搜索引擎企业通过搜索去偏袒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这对整个产业的公信力是非常负面的。”



第三章  要金钱还是要公正性


    “如果我们相信互联网会有百年,如果相信互联网会长存,我们就应该看见只有10年历史的搜索引擎就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一定会发生巨大的令人震惊的改变。”中搜陈沛曾如此预言。
    在未来的搜索漫漫长路上,公正性和商业利益,这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国内搜索领域,能否实现“鱼和熊掌”的兼得?
公正决定未来格局


    “若把搜索引擎单纯当作网络营销工具、方法或手段,使用人工干预的竞价排名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搜索引擎当成‘媒介’,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那么搜索引擎的‘客观、公正’就显得非常重要。” 赛迪顾问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咨询中心咨询师危贵川如此表示,“当下,搜索引擎已经由营销方式上升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竞价排名这种模式势必受到是否公正、客观的质疑。如果为了金钱利益,利用搜索引擎来删除负面信息、控制社会舆论和批评,必然导致商业利益腐蚀社会公正、引起社会失范。”
    正望咨询于9月16日发布的2008年CIC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显示,百度在京沪穗三城市的市场份额首度下跌,就与其深陷三鹿屏蔽门,遭遇公正信任危机有莫大关联。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度虽然仍是搜索引擎领域的霸主,但一旦其公正性遭到用户的质疑,这将使得用户飞速流逝。
    谷歌李开复和百度副总裁任旭阳对这一问题,少见地达成了一致:影响搜索市场未来格局的主要因素将是用户的选择。如果搜索引擎不能保证其独立性、公正性,也就失去了登录的必要,用户的选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业内评论家表示,作为业内领先的搜索服务商,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提供给所有的网络经营者。点击欺诈、屏蔽网站等不公正手段如果不彻底解决,终将危及整个搜索的产业链。可以说公正性对未来搜索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搜索引擎成功的关键就是对网络信息的公正、合理化的整理。10年前,Google就是靠微小的技术和公正优势在新经济中坐收巨大利益。而且,搜索引擎的转换成本很低,未来哪家推出更好、更受网民喜爱的搜索引擎,网民们将像浪潮般冲向另一岸。
    据微软研究院一名技术专家透露,在互联网上,有75%的内容是通用搜索引擎搜索不出来的,而这也引发出垂直搜索引擎的诞生。这一说法得到了爱帮网CEO刘建国的认可:“垂直搜索专注在某一个领域,用户到这个网站去搜有特定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更好、更高效的一个满足,这是垂直搜索的价值所在。”而垂直化搜索的商业模式除了竞价排名之外还可以提供多种广告盈利模式,并且垂直搜索引擎能提供更为集中的受众群体,因此它的“单次点击有效率”相比通用搜索引擎更为有效,风险更小。
    目前,国内对百度的竞价排名等人工干预虽然诟病颇多,但在制约手段的建立上处于真空状态,缺乏相应的措施。而国外就立即采取立法的手法来规范这一市场。
    2001年7月,美国俄勒冈州的消费者团体向联邦交易委员会提出申诉,控诉一些搜索引擎厂商没有将“广告”信息与普通搜索结果明确区分开,涉嫌违反“禁止虚假商业行为”的联邦法。2002年6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了有关“明示搜索引擎广告信息”的文件,要求各搜索引擎采取必要的措施标明搜索排序中的付费链接。
    “这样用户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搜索结果来自付费广告主,哪些来自普通的相关性搜索,这样也可方便用户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谷歌刘骏介绍说,“后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要求逐渐成为搜索行业的规范,美国的搜索引擎厂商也都按此要求进行逐步整改。目前除了中国,国际上绝大多数的搜索引擎都已严格地将广告和内容区分开来。”
    在业界评论家看来,如果国内搜索控制舆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裁,总有一天,网络自由也将会沦陷为资本的附属品。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学术专家胡钢曾对媒体表示,搜索引擎的 “推广方式”或“赞助商链接”在本质上依然属于广告。但由于崭新性,搜索引擎尚处在广告法的监管盲区,这使得搜索引擎服务商得以明目张胆地大打“擦边球”。
    现在,也许是政府部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时间。

posted @ 2008-10-28 13:53 wangdei 阅读(8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8年10月22日 #

尽管业界有不少待遇优渥的主管或技术专员, 但现在谈的是平均的情况。偷窥无罪色即是空 爱的色放

所以让我们客观点来面对事情 – 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买得起房子吗?

如果年纪超过35岁, 编程生涯就会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那么毫无疑问, 现在最具创意和活力的程序员应该是分布在18 – 28岁这一代, 那么我很想问问, 如果这群年轻人的工资不能支持三年内买房或者是至少付上首付, 那么怎么办?会不会影响结婚或生孩子啊???

买房子很重要吗?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我周遭朋友给我的感觉似乎都是买房子很重要, 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对象的程序员, 房子似乎成为了一个标准配备, 一个基本的安全感, 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肚脐一样。

好吧, 我们来想想现实的问题, 工资是固定的, 程序员既不是业务也不是销售, 那么怎么弄钱? 开小差? 找外包? 兼职? 于是基本的员工职业道德沦丧了...

一种“既然小明可以做, 为什么我不能干”的大义凛然, 描绘出有为者亦若是的慷慨激昂, 说不定在旁鼓掌的还有亲朋好友, 左右邻居。

现在让我们换另外一个角度思考, 如果你是创业者, 面对你的员工运用公司资源, 吹着舒舒服服的冷气, 却在给另外一家公司绞尽脑汁地赶工, 如果你是老板怎么办? 开掉他? 然后呢? 找新的员工? 问题是你不确定是不是满大街都是这样的喔。

最近看到蒋涛的 MSN 写着: “招人不如外包”, 颇有所感。

上次还看到某论坛有激进的小业主说: “不如我们都别养固定员工,一切都外包吧!”, 你赞成吗?还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房子压死呢?

posted @ 2008-10-22 12:56 wangdei 阅读(8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8年10月21日 #

Blog 这个词是两个词的合成:Web 和 log(记录)。这个短短四个字母的拼写是一个简明准确的描述:在万维网上公开发表的思想和写作的记录。在 Internet 的单音字文化中,Web log 很快变成了一个词 blog偷窥无罪色即是空 爱的色放

这种在过去10年中才广泛普及的技术催生的快速和全球性的自我出版形式,不允许回溯式的编辑(除了修改小的拼写错误或者不通顺的句子),也免除了写作当中需要深思熟虑的、长时间的评阅过程。Blog 是思想火花的同步表达,其短暂性连日常新闻报道也无法企及。它对读者和其它 blog 作者以即时和不可避免的方式发生作用,同时通过超文本与不断增长的参考资料和消息来源相连接。与任何纸面报道不同的是,blog 的边界是多孔而不确定的,因此其反映的事实本质上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这种写作行为的后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记录(log,也有木头之意)一词得名于一种有几个世纪历史的航海测量方式:一块小木板,通常加了配重的铅块,用一根绳拴在船尾。木头的重量使其在水中像一支锚一样在船只开动时固定不动。通过测量一段时间里绳子被拖长的长度,水手可以计算航行的速度(绳子上用间隔相等的“节”做了标记以便测量)。在整个航程中,这些数据被记录在一本称为日志的簿子里。

在发明无线电、雷达、卫星和声纳之前的海上航行中,这些记录是了解航程中各种事件所需的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它们帮助领航员推测其位置,航行了多久,以及还要航行多长时间。这些记录为船主和贸易者提供可供稽查的材料。它们被设计得很难伪造。在远离陆地的航行中,除了船员在无边的大海中做的记录,通常没有可靠的方式对事件加以确认;而在漫长的航程中,事实往往会在模糊的记忆中消失。日志提供了能够在短时间里搜集的最准确的记录。

在阅读记录时,与书本相反,你在翻页时会有一种逆时间之流而上的奇怪感觉。随着你拼接起最初作为零散记录的叙述,它看起来更加真实,也确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录是一种人类的自我订正。它们修正了回顾性的视角,修正了人类回顾他们的生活史时梳理、休整和建构这些历史的方式。记录需要一种信马由缰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们的写作中作者并不知道结果。因此记录当中有情节更有戏剧性的讽刺──读者将在作者之前知道结果。

花时间在 blog 里写下自己想法的人都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这些 blogger 很少有机会梳理自己的想法,等待尘埃落定,清晰的图景浮现。我们在获得消息,事情初见端倪时就立即 blog。所有的报道写作多少都是如此,正如它的英文字面意思暗示的,每天写作,之后总要修订。一个好的专栏作家总是会根据事件的需要不断调整其立场和判断甚至政治忠诚。但与其说 blog 是每天写作,不如说是每小时写作。在这种即时性的要求下,每个字的不确定性就更为显著,而发生错误的风险和预言的刺激也更大。

专栏作家或记者或小说家的文章中的小摇摆或者小矛盾会像在 blog 里一样被无情地揭露出来。但专栏作家要不引人注意地忽略或回避这个问题,比一个每天几次记录想法的 blogger 要容易一些。记者可以等到──必须等到──所有来源都获得确认。小说家可以在发表之前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对于 blogger 来说,截稿期就是当下。写 blog 相比其它写作就像极限运动相较于田径比赛:更自由,更容易发生事故,更非正式,更活泼。从许多意义上说,写 blog 就像是“大声写作”。

你总会写到你自己,因为你是与外界的想法和事实的不断交互中一个相对固定的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最接近 blog 的写作形式是日记。但不同在于,日记几乎一直都是私人的。日记的纯朴的诚实和它如实记录和回忆生活的努力使其不同于航海记录。只有极少数日记可以让他人阅读,通常都是在作者死后或者为了搜集自传体作品所需的事实。Blog 不同于日记的地方在于它是立即公开的。它把最私人和回顾性的写作形式变成了痛苦地公开和即时的形式。它包含了记录写作的坦白式风格,并将其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暴露在读者面前。

我还记得刚想出在自己 blog 上写什么的时候。那是2000年春天,我像那时的许多自由撰稿人一样,有需要一个“网上”存在的模糊想法。我不太清楚要做什么,但一个开 Web 设计公司的朋友答应帮我建立一个网站,而且因为我对技术一窍不通,他还答应把我写的文章和专栏贴到网站上。不久,这事成了他的日常工作,他于是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创立一个简单易用的网上平台,这样我也可以自己把作品贴上去了。他管这个平台叫 Blogger。

我在使用 Blogger 贴我的专栏或书籍和旧文章的链接时,我想到我也可以贴新的作品──甚至专门为 blog 写的作品。那写什么呢?像任何新的写作形式一样,blog 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前身是多种新闻写作的传统。在我这里,我把我的主流媒体经验用来探索这片未知的海域。有些经验提供了初始的想法:Michael Kinsley 主编的《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将英国式的短小评论风格带进了美国的富含思想的评论写作当中。《新共和》也首先引入了杂志末页个人化,短小,第一人称的新闻体日记式风格专题。通过混合这两种风格,我在进行我熟悉的写作之余作出了创新。

我过去也进行过在线写作,包括为一个同性恋作家的邮件列表写文章,并帮助 Kinsley 为第一份完全在线出版发行的杂志 Slate 开创了一种更为发散性的在线写作风格。我一开始这样写作,我就意识到在线写作鼓励谈话式的,未完成式的格调。在我早期进行的 Kinsley 指导的写作试验中,他让我不要在写作前花太多精力构思。于是我就像写电子邮件一样写了文章,只是稍微多加了一些注意。正如所有在点了“发送”以后追悔莫及的人所知,这是很危险的。但写 blog 需要接受这样的危险,宁可落入深坑也要做出跳跃的尝试。

我使用这种写作方式的第一天我就上了瘾。可以直接把我的话发送给读者的体验不啻激动人心的文字解放。不像现在的这一代只经历过 blog 写作的作者,我亲身体验过另一种出版方式。我在纸质的周刊《新共和》当了五年编辑,还通过许多传统渠道写了不计其数的专栏和评论。我在这些写作中和许多作者一样,饱受旧式出版永无止境的推迟、修改、办公室政治、编辑大战和最后时刻撤稿腾版面的折磨。相比之下 blog 即使在早期只有几百名读者的时候也意味着极为让人沉醉的自由。就像嗑药一样。

Blog 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的革命性。从印刷时代过来的每个作者都盼望过自我出版和(立即)被地球上任何读者读到的出版方式。每个专业作家都为等待某个编辑的同意推迟过出版,或者忍受过编辑的无能,或者被一群事实核查员或校对编辑束之高阁。计算一下一个作者花在寻找出版渠道,说服编辑,被书商压榨和校对的时间,你会发现又一条生命被细枝末节浪费了。但只要按一下“现在发布”按钮,一切麻烦都烟消云散了。

但是,我很快发现,没有编辑带来的突然自由被来自下游的暴动取代了。即使最初那段时间,我贴出什么东西后几分钟,就有读者回应了。电子邮件好像解放了他们内心的野兽。他们比任何编辑都更凶狠,比任何校对编辑更挑剔,而且情绪比任何同事都不稳定。

情况的不同是明显的。作家是敏感脆弱的生物,需要编辑的温和培育,对评论者的批评十分脆弱。他们多数时候能生存下来,但他们的脸皮之薄是出名的。而且,在有 blog 之前,记者和专栏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免受这种直接批评的。没错,有人会寄信给编辑或者取消订阅,但记者和专栏作家相对而言是在保护伞下工作,只对编辑而非读者负责。很长一段时间里,专栏都是在出版后接受赞扬、窃窃私语、沉默或者嘘声的独白。我过去曾被批评打成碎片,不过是以一种不具体的,延迟的,远距离的方式。现在的反馈则是即时的,个人的,也是凶暴的。

blog 写作也从其新闻写作的基础中找到了回应批评的答案。对于不准确性和非专业性的指责,blog 作者们指出读者严厉及时的检查可以解决。不像在一个远离原始错误的勘误框里改正的报纸,blog 必须在与原错误同样的地方按照同样的格式改正错误。这种形式更为可信,因为没有什么比因为粗心而当众出丑更能促进专业精神的了。当然,blog 作者可能忽略一个错误甚至拒绝承认犯了错。但如果他一意孤行,它将被竞争者揶揄,被评论人攻击并被读者抛弃。在传统媒体被像 Stephen Glass,Jayson Blair,以及 Dan Rather 这样的丑闻困扰的时代,blog 作者们经受住了对他们价值的第一轮攻击。事实上,知名 blog 作者的应该达到的高标准已经变成可以与媒体巨头媲美的对真实性,透明度和细节的要求。相比之下就连《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也曾被迫承认他们犯过错误。

当然,blog 仍然是一种*肤浅的*媒体。我说“肤浅”的意思只是 blog 要求简短和随时可读。没有人愿意在网上看一篇9000字的长文。在万维网上,一行链接与数千个字的长篇大论一样有效──实际上往往链接更有价值。此外,当我在2001年向专家 Matt Drudge 寻求建议时,他告诉我理解 blog 的关键是认识到它就像广播,而不是出版物。如果它停止活动,就会死去,如果它停止划水,就会下沉。

肤浅的表面掩盖着 blog 相当的深度,从某种角度说,它比传统媒体更深刻。原因全在于一项技术发明:超链接。一位旧式专栏作家可以就一份心得智囊团报告或科学调查写上800字妙笔生花的评论。但在报纸上阅读这份评论时,你不得不相信这位作家展示的材料是真实的,或者因为几行引文就相信(因为脱离上下文,这样的引用往往起误导作用)。而对于在线媒体,连向原始来源的链接改变了这种体验。不错,在 blog 上信手写的几句话不像完整的专栏那样读起来让人满足,但可以立即凭你兴趣仔细或者粗略阅读原始材料的可能性比纸面上的任何文字都有更充实的语境。即使 blog 作者引用了文字,读者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与原始材料进行核对。现在这种先于 blog 但被其发扬光大的发明已经越来越成为主流新闻写作的中心。

因此,blog 像是海面上的波浪,但其根基却像船锚扎在印刷媒体技术上不可能探寻的海底深处。当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者的权力。Blog 作者能掩饰的东西更少,更难伪装权威。他比过去的任何作者都更像许多节点中的一个,与其它节点连接,但只有通过链接、评论和回链(track-back)才成为一个完整的 blog 空间,这个空间充其量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个完成品。

作者完全清楚并放任自己作品的非确定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个世纪以来,作家们都在试验显示了人类思想的不完善、人类事务的不恒定以及时间的无情流逝的写作形式。如果你把柏拉图曲折的、质问的、未解决的对话和亚里士多德格式化的、逻辑的作品相比较,你将发现一个怀疑论者的写作与一个试图终结论辩的作品的不同。帕斯卡的《思想录》(Pensées)可能是基督教护教主义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一系列的曲折、短小和不完整的讨论、观察和见解。它们的未完成使它们更有魅力──可以说比阿奎那精心编写的作品更有魅力。

或者再以《火炬报》(Die Fackel)的出版者和主要撰稿者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杰出的宗教辩护为例,他乐于不断地用一针见血的评价和机关枪式的批评来让权威不得安宁。克劳斯有一个在他的时代罕见的优势:自我出版的经济能力。这种能力给与他的大胆无畏,今天任何负担得起计算机和 Internet 连接的人也能拥有。

但也许最典型的先于 blog 这个词出现的 blog 作者是蒙田。他的短文分为三版出版,每一版都比前一版更长更复杂。这位富于激情的怀疑论者在每一版中都对他的文章进行修正、添加和扩写,渐渐使它们变得立体。在现代最好的译本中,每篇短文都被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用小字母(A,B,C)详细注释每个版本的改动,帮助读者了解每次重写添加了或删去了,强调或讽刺了什么内容。蒙田用这种方式显示了他的怀疑主义,显示了一位作者怎样变化,改变想法,学习新事物,改变视角,变得老成,而这一切,并不需要用不变的权威当作遮羞布,相反可以成为一种品德,一种看待写作的伪装以及文本和事实的新方式。蒙田同样用 blog 作者们称为外部链接的大量注释点缀了他的文章。他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论断和故事交织在一起。研究文本的学者指出许多这样的引文都是有意从语境中隔离出来的,从而增加了本来已经充满了怀疑的写作的讽刺性。

因此,写 blog 是一种与你的作品拉开距离,对其进行检验,任其在虚空中飘荡,以及像蒙田那样将你推向相对的事实的一种放手写作的方式。从一开始 blog 作者就会注意到这一点。不难想见,有些评论者比 blog 作者更了解他所讨论的话题。他们会发送链接、报道和事实,挑战 blog 作者的世界观,有时直接否定之,但一般多是为这个想法添加上下文、暗示和复杂性。Blog 作者的角色不是维护他的观点,而是接纳评论者的想法。这点上,他和晚餐会的主持人类似。他可以引发讨论甚至饱含感情地占据立场,但他也必须营造一种鼓励他人参与的气氛。

这种气氛不可避免地将由 blog 作者的人格特点所形成。事实上,blog 圈子可能是作者敢于表达自己的所有形式中最能放得开的一种。即使最小心和自省的 blog 作者也会在一些不设防的句子中透露关于自己的秘密,并在想到按“删除”之前发表出去。那些让作者失语的明智的紧张──被揭露、否定和羞辱的恐惧──对于 blog 作者是不存在的。你没法阻止 blog 作者写作。你必须在你的情感洋溢,你的脾气发作,你的幽默感还存在的时候立即表达自己。你可能试图在真正的检查和它所要求的展现中隐藏自己,但这很困难。这是让 blog 写作显得特殊的原因:它饱含个人特色。网络上虚拟的亲密体验,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的亲近性也渗透其中。你感到你理解这些 blog 作者的生活,他们和你经历相同的体验,并分享那些时刻。当我 blog 的读者见到我本人,他们都像称呼熟人一样叫我 Andrew。而印刷读物的读者从不这样做,他们叫我 Sullivan 先生。

在我的 blog 上,我的读者们和我一起实时地经历了9/11事件。我不仅可以回顾我对事件的反应,也可以回顾当天下午3:47我的想法,还有当晚9:46的。这是印刷媒体无法比拟的鲜明的历时性。对于2000年大选计票,伊拉克战争,虐囚丑闻的发现,教皇保罗二世的去世,以及其它过去几年中的历史性事件的记录也是如此。要实时记录这些事而不透露关于你自己的大量信息是不可能的。而这样与读者建立的亲密纽带也是《泰晤士报》这样的媒体通过报道同样事件与其读者建立的关系不能比拟的。在任何时刻,独自坐在计算机前的只有两人:blog 作者和读者。这个空间是可感知的,这个时刻也是人性的──blog 作者具有的任何权威性都不是来自他工作的场所而来自他个人的人性。这种写作的情感并不只是埋藏着,而是时时爆发的。其作者和读者并不只是连接起来,而是以一种情感的、个人的方式连在一起。表达这种关系的词只有“友谊”。而为数以千计的朋友写作还是一种新的体验。

而且,这些朋友也是 blog 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情、陪伴、挑衅、伤害和纠正的来源。如果我调查一下我 blog 上出现的文字,我估计其中三分之一强是读者撰写的,而我的时间的三分之一强也用来吸取读者的观点、评论和提点。读者们让我知道爆炸性的新闻,获得新的视角,还有对流行的假设的反驳。这也是 blog 对报道写作的贡献。传统的方法是由一位记者搜集关键的资料,消化它们,或者阻止竞争对手获得这些消息。而一个 blog 作者兴奋地投入他的题目当中并接受扑面而来的大量资料。

有些材料在 blog 产生之前也许永远难见天日──前线战士的电子邮件,科学家解释新的研究的邮件,以及华盛顿由于党派顾虑不敢提出想法的异见作者的来信。当然,有些 blog 的取材也确实可疑。Blog 作者们也像相信凭电子邮件做不出好报道的传统作者那样容易被欺骗和误导。但收件箱里那些东西的毫无顾忌和有用程度都会让你吃惊的。

评论并不仅仅是信息。许多评论也是思想和渊博的体现,是超过任何报纸研究部门的庞大知识库。一个好的 blog 就是你的私人维基百科。确实,blog 带来的最大惊喜就是原来有那么多在法律或政府或学术部门或在家带孩子的人拥有真正的文学才能和真才实干而找不到发表渠道──直到现在。当然,一个仔细的 blog 作者使用电子邮件消息的方式与没有管理的 blog 评论部分的戏谑是截然不同的。但事实就在那里──而电子邮件这个奇迹让它来到你面前。

Blog 作者们一直在扩大这个知识库。八年前,blog 圈子就像由几个狗咬狗的偏执狂组成。今天,它像是一个偏执狂的宇宙,有大量的活跃读者,全都互相争斗不休。对于新来的读者或者作者,这一切似乎非常可怕。但 blog 早期的亲密性和现在它构成的产业有一种联系。这个联系就是人类的个体性。

在线报道的先驱──Slate 和 Salon 杂志仍然极受欢迎和成功。但包括这两个站点在内的 Internet 上最受欢迎的明星都是个人。例如由数百人共同写作,并由数千评论者修订的 Daily Kos,得名于创办者 Markos Moulitsas,他自己的文章仍然是这个 blog 首页的主打篇目。世界上最大的新闻聚合站点 the Drudge Report 也是从其对链接、图像和报道独具慧眼的创始人 Matt Drudge 的名字而得名。巨大而不断扩张的 The Huffington Post 的世界仍然在创办人 Arianna Huffington 的剑桥-希腊口音中保持着一致的口径;整个网上名人八卦界都围绕着 Perez Hilton 的作品;而 Talking Points Memo 的调查式报道、审阅和评论仍然带着 Josh Marshall 的强调。甚至没有 Mickey Kaus 的声音的 Slate 杂志也是不可想象的。

个人品牌是持久的。读者们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例如 I.F. Stone's Weekly,但从未达到这种程度。我想,这是 blog 写作的对话式特色的结果。我们对谈话者的要求不仅是权威性,也要有个人性格。如果你把 blog 想像成广播谈话节目或者有线电视新闻,而不是政论杂志或日报,那么这种对个人性格的强调就不难理解了。对人们来说,有个声音是广播的代名词,一个面孔是电视的代名词。对于 blog,他们也有类似的感觉。

这种新形式的写作不仅是个人的努力,也是一项集体事业,而 blog 作者之间的联系与 blog 的内容同等重要。链接不仅带动对话,也带动读者。你链接别人的越多,别人链接你的 blog 也越多。旧媒体的《纽约时报》因《新闻周刊》被拒绝采访而受益的零和游戏变成了双赢局面。《纽约时报》被《新闻周刊》链接或者反过来都很好。Blog 圈子中最有价值的统计数字不是总读者数或者浏览量,而是你通过被其它 blog 链接获得的“权威性”。这是你在人类的在线对话中接近中心的程度的衡量标准。

这个思考和书写的开源市场具有如此潜力的原因在于它在不断调整自身,不断进化的集体智慧可以迅速地排除没有价值的争论和坏想法。当然,它的缺点在于 blog 作者们也都是人,理性不是唯一的动力。在不区分好内容和坏内容并且情绪往往占上风的 blog 世界中,总有声高的人主导谈话;有些人则会无耻地逢迎读者的偏见;还有一些人引发网上骂战只是为了取乐。感官刺激、肮脏的内容和公式化的写作总是存在。你可以泡在自己偏爱党派的 blog 圈子中,永远不会碰上一个与你意见不同的站点。

但链接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一个民主党的 blog 即使只是为了攻击和嘲弄,也不得不链接到共和党的 blog 上。由此产生的流量满足两个阵营的利益。这种做法容易产生意见分明的持久较量。但至少你在网上可以看清双方的观点。在 Internet 产生之前,政党在 The Nation 和 National Review 杂志上的遮遮掩掩比现在在打开的网络泄洪闸中所做的多得多。虽然看起来不文明,网络为想法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粗鲁并不是 blog 作者最害怕的事,他怕的是被忽略。也许一个 blog 作者对另一个能做的最肮脏的事就是把他批得体无完肤而不提供一个原 blog 的链接。

因此一个成功的 blog 必须平衡作者本人和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些 blog 作者通过数十个链接搜集或者“聚合”其他 blog 作者的帖子和简单的想法总结:Instapundit 的 Glenn Reynolds 是中右派中这类人的代表,Eschaton 的 Duncan Black 则是左派。还有些 blog 作者则更有选择,或者聚合一个特定群体的链接,或者为一个固定的、有相关知识的读者群服务。“友情链接”显示了哪些 blog 作者值得你的尊敬和留在你的世界里。许多年来,我都保持着阅读和链接一个相对较小的政治 blog 作者群体的习惯。在今天的 blog 世界中,这样做是自取边缘化。因此我又加上了关于宗教、文化、科学的 blog 和那些仅仅是古怪的 blog 的链接。随着 blog 世界超过了个人消化它的能力,我有了请助手和实习生搜寻需要回应和思考的链接、报道和照片的需求。维持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他人的知识、见解和智慧之间的平衡是困难的,但也是令人充实的。有时候,blog 作者会觉得自己更像是个网上 DJ 而不是一个作家,混合不同的声音产生新的旋律,同时创作他自己的音乐。他同时是艺术家和出品人──而音乐将始终持续下去。

如果这听起来很后现代,那是因为它确实如此。Blog 也和后现代性有同样的缺点:无法提供恒定的事实和固定的视角。读者们正是因为相信传统的作家为某个题材费心考虑了很久,让它在脑中成形,并撰写了值得花时间阅读和思考的作品而珍视他们。Blog 作者们不这样,也不能这样做,这使得他们比传统的长篇写作更受限制。

Blog 作者会以仅仅由时间的流逝决定的非特定顺序发表关于任何题材的想法或事实。而作家则会花时间汇集他的想法,组织它们,决定哪些观点需要更多强调,了解他的观点怎样在写作过程中演化,并回应编辑对草稿的评审。这样写作的结果往往比大量的 blog 帖子更深思熟虑,更令人满足,也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流转。要让 blog 取代传统写作的说法是愚蠢而有害的。在某些意义上,blog 写作对我们的讨论的贡献让好的传统作家的技巧更珍贵,而不是相反。Blog 世界中见解、想法和争论的洪流使得那些能够提取其意义,并将其变为更为具体、持久和有价值的文本的人显得更加宝贵。

比如,本文中的论点在过去的几年中就在我的 blog 中零零碎碎地出现过。但写作此文迫使我在脑海中组织他们,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致谢观点,也许还帮助了我更清楚地表达它们。每周在写了数百篇帖子后,我也会写一篇报纸上发表的专栏。而我的专栏文章总是显得比 blog 更深思熟虑,更平衡,更不偏不倚。但 blog 总是能为专栏提供信息,使其更加充实,而且常常起到一种形式自由,联系自由的研究手段的作用。而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引起的讨论最适合在 blog 中进行。换句话说,对话才是目的,而参与者的不同论点都将为对话增添价值。因此,如果说旧媒体的辩护者曾经恼火地将 blog 看作一种威胁的话,现在他们开始将其看作一种门径,和一种促进讨论的手段。

不管怎么说,在椅子或者沙发或者床上阅读纸质的长篇文章带来的一些东西是无可取代的。打个明显的比方,即兴的爵士乐比作曲家谱写的古典音乐出现在我们文明里的时间晚得多。但爵士乐没有取代古典音乐,爵士乐手也永远不会声称爵士乐能做到这一点。爵士乐需要的只是一种不同的演奏和欣赏方式,就像 blog 需要不同的书写和阅读模式一样。爵士乐和 blog 是亲密的、不定的,也是个人的──同时本质上是集体的。而二者的受众都可以一边欣赏一边谈论它们。

听众们聆听时谈论,或者读者们阅读时评论和链接的理由,在于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需要参与而非仅仅接受的艺术。像听咏叹调那样听爵士乐是南辕北辙的做法。在显示器、书桌或者 iPhone 上阅读意味着一种批评的,不耐烦的,心不在焉的态度,一种对即时可用的信息的需求,这与在沙发上打开一本小说或者杂志的心态完全不同。阅读纸面上的文章带来的是更放松和冥想式的反应。信息决定了媒介。而每种媒介都有它的定位──只要不与其它的混淆。

事实上,对于那些在网络大潮中愁眉不展的新闻和杂志行业来说,现在是新闻报道的黄金时代。Blog 为写作增添了全新的表达手段,而且带来了新一代的非虚构写作方式。它使得作者能够用从未被发现和理解的方式“大声写作”。而且在电视主宰的时代似乎已经式微的对传统写作的渴求,也被 blog 写作展现出来。

各种各样的文字,从来不曾像现在这个样子。

Andrew Sullivan 是 Atlantic 的高级编辑,其 bloghttp://andrewsullivan.theatlantic.com/
http://www.bt285.cn BT下载 http://www.5a520.cn 小说

posted @ 2008-10-21 11:35 wangdei| 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