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34, comments - 90,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0

09 2008 档案

     摘要: JPEG 的图片使用的是 YCrCb 颜色模型, 而不是计算机上最常用的 RGB. 关于色彩模型, 这里不多阐述. 只是说明, YCrCb 模型更适合图形压缩. 因为人眼对图片上的亮度 Y 的变化远比色度 C 的变化敏感. 我们完全可以每个点保存一个 8bit 的亮度值, 每 2x2 个点保存一个 Cr Cb 值, 而图象在肉眼中的感觉不会起太大的变化. 所以, 原来用 RGB 模型, 4 个点需要 4x3=12 字节. 而现在仅需要 4+2=6 字节; 平均每个点占 12bit. 当然 JPEG 格式里允许每个点的 C 值都记录下来; 不过 MPEG 里都是按 12bit 一个点来存放的, 我们简写为 YUV12.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8 09:40 猫头鹰 阅读(788) | 评论 (3)  编辑 |

     摘要: 1. 色彩模型

JPEG 的图片使用的是 YCrCb 颜色模型, 而不是计算机上最常用的 RGB. 关于色彩模型, 这里不多阐述. 只是说明, YCrCb 模型更适合图形压缩. 因为人眼对图片上的亮度 Y 的变化远比色度 C 的变化敏感. 我们完全可以每个点保存一个 8bit 的亮度值, 每 2x2 个点保存一个 Cr Cb 值, 而图象在肉眼中的感觉不会起太大的变化. 所以, 原来用 RGB 模型, 4 个点需要 4x3=12 字节. 而现在仅需要 4+2=6 字节; 平均每个点占 12bit. 当然 JPEG 格式里允许每个点的 C 值都记录下来; 不过 MPEG 里都是按 12bit 一个点来存放的, 我们简写为 YUV12.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8 09:38 猫头鹰 阅读(420) | 评论 (0)  编辑 |

     摘要: 产生段错误就是访问了错误的内存段,一般是你没有权限,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对应的物理内存,尤其常见的是访问0地址。

一般来说,段错误就是指访问的内存超出了系统所给这个程序的内存空间,通常这个值是由gdtr来保存的,它是一个48位的寄存器,其中的32位是保存由它指向的gdt表,后13位保存相应于gdt的下标,最后3位包括了程序是否在内存中以及程序在cpu中的运行级别,指向的gdt是以64位为一个单位的表,在这张表中就保存着程序运行的代码段、数据段的起始地址、与此相应的段限和页面交换、程序运行级别还有内存粒度等等的信息。一旦一个程序发生了越界访问,cpu就会产生相应的异常保护,于是segmentation fault就出现了.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5 14:52 猫头鹰 阅读(6988) | 评论 (0)  编辑 |

     摘要: 当在C中定义了一个结构类型时,它的大小是否等于各字段(field)大小之和?编译器将如何在内存中放置这些字段?ANSI C对结构体的内存布局有什么要求?而我们的程序又能否依赖这种布局?这些问题或许对不少朋友来说还有点模糊,那么本文就试着探究它们背后的秘密。

首先,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ANSI C保证结构体中各字段在内存中出现的位置是随它们的声明顺序依次递增的,并且第一个字段的首地址等于整个结构体实例的首地址。比如有这样一个结构体: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5 13:03 猫头鹰 阅读(286) | 评论 (0)  编辑 |

     摘要: 现代计算机中内存空间都是按照byte划分的,从理论上讲似乎对任何类型的变量的访问可以从任何地址开始,但实际情况是在访问特定类型变量的时候经常在特定的内存地址访问,这就需要各种类型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空间上排列,而不是顺序的一个接一个的排放,这就是对齐。

一.对齐的作用和原因:
各个硬件平台对存储空间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平台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只能从某些特定地址开始存取。比如有些架构的CPU在访问一个没有进行对齐的变量的时候会发生错误,那么在这种架构下编程必须保证字节对齐.其他平台可能没有这种情况,但是最常见的是如果不按照适合其平台要求对数据存放进行对齐,会在存取效率上带来损失。比如有些平台每次读都是从偶地址开始,如果一个int型(假设为32位系统)如果存放在偶地址开始的地方,那么一个读周期就可以读出这32bit,而如果存放在奇地址开始的地方,就需要2个读周期,并对两次读出的结果的高低字节进行拼凑才能得到该32bit数据。显然在读取效率上下降很多。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5 12:59 猫头鹰 阅读(583) | 评论 (0)  编辑 |

     摘要: linux 下基于jrtplib库的实时传送实现
一、RTP 是进行实时流媒体传输的标准协议和关键技术
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PRT)是在 Internet 上处理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网络协议,利用它能够在一对一(unicast,单播)或者一对多(multicast,多播)的网络环境中实现传流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RTP 通常使用 UDP 来进行多媒体数据的传输,但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使用 TCP 或者 ATM 等其它协议。

协议分析 :每一个RTP数据报都由头部(Header)和负载(Payload)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头部前 12 个字节的含义是固定的,而负载则可以是音频或者视频数据。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3 18:17 猫头鹰 阅读(1295) | 评论 (0)  编辑 |

     摘要: 一、流媒体简介
随着Internet 的日益普及,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形,而是逐渐向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格式过渡。目前在网络上传输音频/视频(Audio/Video,简称A/V)等多媒体文件时,基本上只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选择。通常说来,A/V文件占据的存储空间都比较大,在带宽受限的网络环境中下载可能要耗费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所以这种处理方法的延迟很大。如果换用流式传输的话,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文件将由专门的流媒体服务器负责向用户连续、实时地发送,这样用户可以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要经过几秒钟的启动延时就可以了,当这些多媒体数据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继续从流媒体服务器下载。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3 17:41 猫头鹰 阅读(6995) | 评论 (2)  编辑 |

     摘要: 最近这几天研究H.263编码,前几天把标准H.263解码库TMNDEC2.0理解了,这两天把H.263的标准编码库研究了一下,编码库的使用明显比解码库要复杂,一眼看上去好你多了很多的代码,令的有点眼花。花了点时间,注释了代码,发现比解码多出来的,主要是进行码率的控制的。而且还使用了两种方法,其它多出来的,就是很多的编码参数(它都弄成全局变量了)。过几天弄一个固定帧率(变码率)的精简版本DEMO出来。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3 09:26 猫头鹰 阅读(2801) | 评论 (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