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软件测试对提高软件质量重要性的不断提高,软件测试也不断受到重视。但是,国内软件测试过程的不规范,重视开发和轻视测试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对于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恰当的认识,这将会进一步的影响软件测试活动的开展,并且阻碍软件测试质量的提高。下面简单列举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对软件测试的认识误区,并作了相应的分析和解释。

  误区1:软件开发完成后才进行测试

  在传统的瀑布模型中,软件项目主要有一下几个阶段组成:用户需求、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实现、测试以及运行维护。由于软件测试仅处于运行维护阶段之前,是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之前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软件测试只是软件编码后的一个阶段。

  但随着软件测试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软件测试不应只是软件项目的收尾工作,而应该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中都包含测试。软件测试是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过程活动,包括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需求分析、软件测试用例设计、软件测试执行、软件缺陷管理、软件测试风险管理以及其他的一些软件测试相关的活动等等组成。在软件项目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不同目的和不同内容的测试活动,以保证各个阶段工作产品输出的正确性。软件测试的对象也不仅仅是软件代码,还包括软件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等其他所有的软件工作产品。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之间应该是交互进行的,比如单元编码之后需要进行单元测试,模块组合之后进行集成测试。

  如果等到软件编码结束之后才进行测试,测试的时间很有限,很难达到测试的覆盖率要求和测试的质量要求。同时,假如在项目开发的后期,发现一些软件需求阶段和概要设计阶段的错误和问题,修改这些缺陷导致的成本将是非常高的。有资料表明:平均而言,如果在需求阶段修正一个错误的代价是1,那么,在设计阶段就是它的3-6倍,在编程阶段是它的10倍,在内部测试阶段是它的20-40倍,在外部测试阶段是它的30-70倍,而到了产品发布出去,这个数字就是40-1000倍。修正错误的代价不是随着时间线性增长的,而几乎是呈指数增长的。因此,应尽早地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发现错误并加以修正,而非软件开发结束后才进行测试。

  误区2:软件发布后发现软件问题,那是测试人员的责任

  许多人认为测试人员需要对发布的软件质量负责,假如软件到用户后,发现很多的问题,那是测试人员的错和责任。这种认识误区非常打击测试人员的积极性。软件中的缺陷可能来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而对于软件测试而言,只能证明软件存在缺陷,而不能保证软件没有错误。通过软件测试,无法发现软件中的所有错误和缺陷。从软件开发的角度看,软件的高质量不是软件测试人员测出来的,而是需要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共同来保证的。出现软件错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人或某个团队的责任。比如有些错误的产生可能不是技术原因,可能来自于混乱的项目管理;或者客户发现软件某些功能并没有按照原有需求来实现,换言之,软件没有完成客户想做的操作,诸如此类问题很可能是软件设计人员理解需求错误致使设计不当所引起的。

  软件的质量,不仅仅只是测试人员的事情,软件项目参与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关注软件的质量。软件质量的提高,需要每个项目人员的努力。测试只是提高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质量保证应该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所有的开发活动、测试活动、项目管理活动等。同时,采用合适的开发和测试过程,对改进软件质量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测试活动外,同时应该分析软件项目的各个过程,从过程改进方面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

  误区3:测试人员不需要具备很高的技能

  不少软件业人士认为软件测试行业对软件测试人员的技能要求不高。认为测试只是对照产品规格书操作软件,发现软件与规格说明不一致的地方,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步恰当的。随着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测试不仅仅是运行软件发现缺陷的一个过程,而是从项目早期,测试人员就开始介入,进行测试需求分析、计划测试等。这要求测试人员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同时还必须对产品开发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随着软件工程学的发展和软件项目管理经验的提高,软件测试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技术学科,演变成一个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行业。软件测试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新工具、新流程、新测试设计方法都在不断更新,需要掌握和学习很多测试知识。所以,具有编程经验的程序员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测试人员。软件测试包括测试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完全掌握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很多测试实践经验和测试理论知识,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

  ......

本文转载自51Testing软件测试网,查看全文:http://www.51testing.com/html/20/n-22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