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科思维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想到的

 

        我本科是学师范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想中国的教育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来自世界,中国国内社会和学生和

老师的各方面的疑惑都有。今天在科学网王宝山的博客上看到这篇工科思维对中国教育和科研的危害,让我更深入的思考了

这个话题。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提倡改革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的教育一直都不被中国自己人看好,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这

么想出国深造,海归人士自我优越感很强的原因。国内的出了很牛的成果的领域和项目往往会有国外的参与或者与国外合作。发

表在top 1 的论文如果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做的往往会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但这也有中国的科研起步晚,经费紧张等等的原因。

         再往前说说,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什么事情要稳,不要出风头。包括初等教育的学习过程和选择自己的兴趣的时

候,学生们倾向分析已有的形势,参考以前的经验,综合考虑对自己的利弊,才做出最后的决定,纯兴趣使然的人我个人认

为是少之又少。而我觉得国外的学生或者是中国的留学生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的自由,而且更依照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决定。他

们可以在世界各地旅游式的学习,可以同时修很多门专业,可以本硕博在不同的领域内做研究,可以完全按兴趣去很有效率

的完成任务。当然我不是说在国内这些不可以,而是大环境,大氛围下能这么做的人少。我觉得所谓“工科思维”,其实是

这种传统思维的一个延伸。

         还有是学校纯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造成了对个人衡量的标准僵化。记得那位大师说过:教育就是要教那些学不好

的人学好。现在这个学好的标准就是分数高,学生有很多业余爱好有些确实是自己的兴趣,也有很多人是只挑以后能对升学

和就业有利的去学,还有很多人更悲惨,是根本没有条件去学点考试之外的东西。不是学业重,就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且

现在教育改革虽然有实际措施,也实施了很多,但是听说过很多学生要拿以前没有改版的课本看,说上面有考试内容,但是

新书上没有。而且说旧书的条理比较清楚。这个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考试内容或者形式没有及时根据课程改革,教

学新要求来改。2.旧书条理清楚,这个说法细说起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就已经有思维的条框了,这个框架如果引导的

对,就是说评价标准合适的话,那说明中国的义务教育很成功,中国的孩子很聪明。如果这个引导有问题而新教材又是鼓励

创新和发散思维的话,这说明中国十几岁的孩子的思维已经有点僵化了。这也许能说明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应付奥赛频频捷报

,而诺贝尔奖却迟迟无音吧。

        以上仅是个人的看法,还请大家批评指教,希望能就这个问题继续探讨。
       

posted on 2009-06-09 20:41 shanshan 阅读(217)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2009年6月>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导航

统计

常用链接

留言簿(2)

随笔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