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
王正鹏老师在ofblog沙龙上的演讲ppt:
《报纸死亡了吗?》。前段时间也有类似关注:
《报纸:生存还是死亡?》。文章认为:报纸发行量的持续下滑,主要是受到现代媒体,包括互联网、电视和广播的冲击。从新闻的更新速度上来讲,最快的报纸也是以天为单位,而互联网则是每分钟每一秒都在变化,符合当今时代的信息化和快节奏潮流。从内容上讲,互联网新闻数量上远远要大于报纸,报纸上有的互联网上一定会有,而反过来则不成立。
报纸死亡了吗?其实我倒觉得印刷品的文字会让人读得更集中精力、更仔细。比如说《南方周末》,这是一份很有精神气质的报纸。去年写过一篇
《<南方周末>真的堕落了?》,这些年,南周应该体会到了互联网对传统报业发行销售上的冲击,但它仍然开通了
infzm.com。作为最早进行市场化营销的报纸之一,南周曾获“2003艾菲广告实效奖”;2006年,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南方周末以2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我相信互联网新闻的速度与海量对报纸行业是个极大的冲击,但我也相信在冲击中有生命威胁的之是《参考消息》、《XX晚报》之流。
内容与精神层面:互联网内容中相当一部分也由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互联网同传统媒体一样也都是一种媒体、一种传播方式而已。随着人们对新闻、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及阅读需求的不断提高,“深度阅读”是一个趋势。而“深度阅读”除了需要媒体自身对新闻、文化的发现创造、加工编辑之外,还需要有阅读者本身的延伸思考与互动。深奥晦涩的文字放在网络上,我会很快X掉该窗口,但放在报纸上,我或许会继续甚至反复阅读。而互联网则更突出了内容的互动性,能让读者交流各自读后的思维火花而不是将其烂在肚子里。我认为新浪新闻中心如果去除了评论,跟google新闻的机器人也就没什么不同了。从这方面来讲,报纸与互联网各有特色、各具优势。
传播与经济方面:从目前来看,还看不出哪一个更具传播优势,这一点不能单纯地用“互联网是面对全世界”类似的话来解释,要看忠实用户或者说是“有效读者”。当移动上网还未普及、公共互联网还未达到生活必需的时候,还不能说互联网足以影响整个报纸行业的生命。在长途旅行时我更愿意夹上一份喜爱的报纸,而不是带上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