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为了满足心理或情感需要而在其实际活动和共同相处的过程中自发和自然形成的团体。譬如部门中有些人喜欢打麻将,形成了一个以麻将为兴趣的部门下的一个非正式组织。还有些人喜欢喝酒,又形成了另一个非正式组织。人的性格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的非正式组织。在管理中,如何管理好这些非正式组织,就成了管理者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
非正式组织有积极的一面:
1. 它可以增强组织成员对于特定组织的归属感,从而形成有利于组织稳定和目标实现的凝聚力;
2. 可以协调组织成员间的关系,祢补组织成员之间由于能力和职位而形成的差异,调解其中的矛盾纠纷,形成有利于组织成员协作的关系和氛围;
3. 有利于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尤其有利于不同层次和职级的成员间的沟通,不仅使得组织的管理者获得组织成员工作和心理的真实状况和信息,而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4.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提供宣泄其心理紧张、不安、焦虑的途径,从而有利于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5. 可以为管理者在执行特殊管理任务时提供制度外的途径。
但同时,非正式组织也具有负面功能:
1. 当非正式组织的心理需要与正式组织目标指向相反或相悖时,会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2. 非正式组织以心理需要和请该为联系纽带,在组织实际运行中,往往会破坏以理性为基础的正式组织的制度和规则;
3. 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人际集团,可能造成组织中的成员分裂,甚至造成与管理者抗衡的团体,从而严重妨碍组织的稳定和团结,妨碍管理者意志的贯彻和实际管理活动的进行。
非正式组织如果发挥出正面作用,对增强部门的凝聚力、战斗力有着不小的积极作用。但反之,如果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的管理中发挥了负面作用,那么这些“小群体”对部门稳定、和谐发展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
在实际领导管理中,管理者如何应对部门中的小群体呢?今天上午的课程中,找到了答案:管理者要搞清楚在正式组织中存在多少非正式组织,并找到这些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将其团结到自己身边。逐步带动非正式组织的其他成员回到部门的制度和规则下。这是首先必须做的。其次,调整管理方法,让成员在大制度、大规则下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一面。这也像前面的课程提到的需要管理者具备兴趣广泛、善于沟通的素质。
很简单的道理,颇有点“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意思。但在实际应用中,能合理运用的却不多见。理论很枯燥,但真正学习起来也蛮有意思的,而且越是学习得多,越能更多的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印证。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对实践又具有指导意义,这话不是白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