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itaa

2009年6月14日 #

网络工程实习第一季

Mar 16

工程实习第一季 —— by Wubinbin

分类: | 点击量583次       2009-03-16 17:09

这几天一直辗转于工程现场,大家分头行动,终于在今天把华油的一期工程全部解决了.

回忆一下第一次去现场,那都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当时的激动再也不能放在今天的心情,说实话,这两天累坏我了,并不是由于跋山涉水体力不支,而是工程中遇到那些烦琐的小问题伤透了我们的大脑,也完全打消了刚涉及这个行业时以为只是像在实验室敲命令符这般惬意的幼稚想法.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没有亲临现场则很难明.很感谢培训机构给予了我体验工程现场的机会,让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作为一名网络工程师所应扮演的角色,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清醒更加明确.知识的缺乏是我最大的感受.这将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专心.

下附第一次工程实习总结: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了解网路工程师行业的基本操作,在工程现场亲自进行设备的调试,为以后的学习树立更明确的目标。

实习内容:二○○六年九月二十日至二一日,也就是我刚接受网路工程师培训的第四天,我很荣幸随从老师一同亲临了一个网络工程的现场。由于刚接触不久,突然的实习让我感到即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平日模式的学习只重在书本,很是枯燥无味还加上茫然,尽管平日学习很多,但都不知道实际的运用在什么地方和将会出现怎么样的状况,毕竟书本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心想着现场学习将有是另一番景象。担心的是由于刚接触网络技术,连最基本的路由配置都还不懂,害怕不能学到什么东西。

可两天的工程现场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次工程实习,给我在迈入网络技术的起点上指明了学习目标,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从容。

这次实习的内容是给中国华油集团在湖南省内的供气计量站点进行专线连接。(说明:供气的管道是四川的“忠武”线输气管道,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一部分。在长沙市星沙门站经过计量接受传输,途经铜官、望城、益阳、德山,终至常德皇木关末站,全线共设6个工艺站场,8座线路紧急切断阀室,管线全长188公里。常德德山为总调配室,连接所有的支线上的供气计量站点)二十号一大清晨黄老师就带着我们三个学员一同赶往常德德山总调配站。我们是坐着大巴赶高速过去的,迎着晨风我的心情很激动。在路上黄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这次工程的主要目的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几小时的颠簸后终于到调配站了,到现场后工程的总规划师刘工介绍了线路的基本情况(连接这次工程的湖南省内的六个供气计量站都之间的线路都已经铺设,电信部门也进行过简单的调试。可总调配站连往分站的专线还没有连通,有可能是路由没有调制好,或线路根本就没有通。。。),现场黄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机房里的基本设备和铺设的线路,各站点之间是通过各市电信部门铺设的2M光纤专线,然后通过CISCO公司生产的路由(具体有2801,2811,2950系列的)和光线路进行连接。现场检查后黄老师拿出电脑连接机房里的主路由器进行了故障排查,通过多种方式的排查最后我们发现连接总站的线路有三条还没有连通,并且确定故障不是在总调配室德山站,而是在其它的分站上,而且很有可能是分站上的路由没有设置好,这就必须得有我们亲自过去进行调试。

中午大家一起吃过午饭后黄老师决定大家分头进行行动,我刘工和黄老师三人一起赶往分站进行故障排查,另外的两个实习同学留在总站协同我们排查。由于其它的计量站都分部在不通的城市,地区范围跨越大,加上电信部门不太配合我们的工作,一个简单的调试整整经过两天才完全连通。实习总结:这次实习让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工程线路故障排查,工程中接触了以往只是在书本上见到的机器设备,也让我清楚了网络工程师在网络构建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和所要实现主要任务。也让我发现网络构建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团体的协助才能够实现。在网络的终端必须有工程师一起才能进行故障的排除,更少不了的一点是需要电信部门机关部门等等相关人士的配合。其之间的沟通也非常重要。

posted @ 2009-06-14 18:41 itaa管理团队 阅读(6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与现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Mar 16

与现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by XiaoJun

分类: 工程经验   | 点击量753次       2009-03-16 17:13

在激动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辗转到了铜官工作站.感觉好象是进了一座寺庙(难道和尚们也要上网)? 还好工作站和留了一个看场子的(下面简称大佬).不然还真得准备点香油钱了。

接下来是大佬为我们打开了机房.站一旁看了看机柜里面的设备 好象是一台CISCO2801路由器线路接的很乱 先是任老把上面的DcE线换成DTE线缆. 再把猫接了上去.接着开始了线路配置感觉就那几条命令.在那里面也看不出哪会有什么问题.心想只要是严格的按照要求去配了应该马上就可以收工远离这不毛之地了吧.

 

任老师在先不知道常德总部那边的电话的时候先做了一个测试 先把自己的电话号码配了进去拨了一次号感觉好 猫里面传来了动听的旋律.(很好准备收工)任老师于是说.

接下来便是在一番周折之后终于联系上了彭老师.得知了总部那边的电话后.把配置里面的电话换成07367721726(假的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真的)重复同样的步骤开始拨号紧张....嘟嘟两声后 猫那边变沉寂了.没了熟悉的旋律.也没拨普通电话机的嘟声(郁闷了)

怎么办?电话?找彭老师.先找了个省钱的方法 用工作站的电话试了下电信美女提示:不可以拨长途(还有后续..)狠心的拿起自己的电话拨(肯定有点心疼 )接通后经过协商 黄老开始了远程登录配置.一会工夫后发现配置没错 (郁闷中)

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排错 纠错(其实根本就没错可纠)

感想1: 其实在实际工程中每一个配置步骤都必须认真仔细在你还没发现错误之前的每一步配置都影响到你以后的工作进程.还有就是要善于用帮助信息,小心谨慎的配好每一步,还有几条纠错的命令一定要熟练的掌握.

在经过一番对路由器配置的全身检查和对N个电话号码的试拨后终于发现是工作站的电话没有开通长途的关系.

感受2: 连网的事是一见十分注重细节的事(孟老常教导我们的)因为在实际工程中影响我们的不一定都是一些大方向的问题,而是我们容易忽略的细小问题.一个字符,抑或对一个不起眼的问题.那都是让人头疼的事 大问题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出来并纠正.而那些容易让我们忽略的地方呢?可能连找出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 粗心...粗心..粗心是魔鬼!!!!!!!!!!

在发现是这边电信的事后很容易便解决了.只是换一种拨的方式.先让彭老师在那边拨过来

接下来便是找一些隐藏问题了 因为彭老师在那边放肆的往这边拨的时候还是发现里面存在问题的.接下来碍于天色已晚不得不打道回府.而我们的第一次工程现场实践也跟着告以段落.留着一个未解的问题在铜官.而各自带着疑惑回到了长沙!!!总体感受:任何的理论和着实践工作都是有着莫大的区别的.当你满载着理论知识走上现场的时候你都应该有被现场把你难倒的心理准备.从而在实践中认真仔细的做好每一步,在做的过程中想好为什么要这么做 出错了的时候会顺藤摸瓜的把问题的真凶找出来!

最后引用孟老师引用的一句话:泰山不拒细壤,故而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而成其深.WA KAO WA CHA

posted @ 2009-06-14 18:40 itaa管理团队 阅读(5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学习与脑力锻炼的关系

Jun 23

学习与脑力锻炼的关系

分类: 学习心得   | 点击量1100次       2008-06-23 15:39

我们很多人从学习技术开始一直到实际工作中去,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怎么学都学不会这一点了,或者似懂非懂,自认为学会了,但是一遇到实际的情形就发晕发怵,这种情形不仅仅出现于初学者,很多做项目有些年头的工程师遇到问题也常无法迅速定位及做出判断。

普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学习的本质乃是脑力锻炼,而脑力锻炼和体力锻炼的根本机理是相同的。通过各方面的对比,大家会发现确实是如此的。先讲一个实例看看:

“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模仿自己学会了怎么跑步,体育老师很早就教会我们跑步的原理和正确姿势,我们深深地记住了......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法跑得非常快,一遇到匪徒跑都跑不掉。原因难道是老师讲得不够清楚?书上没有各种跑步的锻炼方法?还是我们忘记了跑步的方式?”

我告诉大家谜底(当然,大部分人也应该知道),这是缺乏长期、合理的锻炼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看书、听课、记笔记、敲实验都是“假学习”,听过课、看过书、记了笔记、敲了实验并不代表就掌握到技术了。总结来说脑力锻炼与体力锻炼是同理的:

1、持续性

运动最讲究的就是持续性,刚开始各人的天资差别应该是很小的,即使一个体质很差的人,只要坚持长期锻炼,也可具备强健的体格。学习就要讲究对脑力的锻炼,长时间不用脑,不合理用脑,脑力就会钝化、退化、傻化。持续性可以变成这四个字:“勤能补拙”,大家复习下。看一点起来简单,而实质是对自我控制、毅力、耐力的极大挑战,坚持持续做好一件小事情,并形成习惯,这很难,但也不是不能做到。这一点是最终能实现目标的根本。

2、极限性

跑步就是要比快、比远。比如说跑500米,累得不行,在运动术语上就是一个“极限”,这个极限不代表说就应该停下来,休息好再接着跑,而是指到这个程度,应该再往前跑,真正的锻炼不是休息,而是恰恰相反这个时候要接着跑,甚至再加速,直到不累。如果每天只跑500米,很难跑到1000米、2000米、3000米。极限是要来突破的,而不是用来作为休息的标点。学习的时候,也就是脑力锻炼的时候,听课件听到1半,看会书,就昏昏欲睡,小时候是靠老师罚站来解决问题,现在没有人罚站,好,趴下来睡会,然后再学,这就失去一次超越极限的机会,因为你要再次遭遇到极限,又得过段时间了。刚开始学习技术,觉得技术很恶心,学了之后不懂,恭喜你,你遇到极限了,如果能够克服,你就真正提升了,如果搞个模模糊糊,觉得没必要深究,那也就死在这个极限了。没跑过3000米的人,突然要求他跑这么远,怎么跑都跑不到;这也就是解释,实际工作遇到复杂的问题,在现场的工程师叫天不应叫天不灵了,当初在学习过程中就一知半解,没有搞清楚根本细节,没有深入想象复杂的情形,锻炼出快速分析的速度。在我们实验室其实也有这样的情况,1天看起来学习10多个小时,但是中间出现呕吐症状、时不时打开论坛看贴、找娱乐,都是大脑基本昏迷的极限状态表征。克服极限的情况我也看到过不少,有人在实验台前面连续呆了3天,除了出去吃饭。之外,包括睡觉都是坐着,保持着敲打实验的姿势,最后头发味道很浓,大家受不了,只好请他离开回去洗澡。这种克服极限的力量,绝不是使自己激情澎湃,大声呐喊来体现的,而是在枯燥无味的学习中,使自己精神振奋进而达到沉着和饱满的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把技术化解。高水准的科学家就是有具备把极枯燥的东西变得极有趣的能力,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之前,不知经历多少折磨。

3、合理性

运动本身就很讲究合理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是对个体的最大化发挥。比如让我们去练跑步,第1天就跑5000米,以后就不用跑了,1天只跑10米,也没有用。合理性,跟技术本身一样重要,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优化的,运动需要对自身的不断调整来提升训练效率,学习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方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搞突击,刚开始为了突破极限,刚来的时候,一天学习20小时,奋斗几天之后,就开始长期睡觉。这就是不注重合理性,不懂得自我的调节,没有自我控制。我们接受的“填鸭式”“应试型”的教育,已经证明是非常受欢迎的,非常有效的,这可以成功地使我们傻化。没有主动和自觉,被动式地接受教育,也就是忽略了合理性,导致有些人听完课之后还再听课,一样的内容听了很多遍还不够,还要再听课件,这明显不合理嘛,学习听1遍不懂,再听1遍,还不知道接下来该干啥,就要找原因了,而不是听第3遍。评估合理性的标准很简单,只有逐步推进、逐步深入的学习才是合理的,总是原地踏步,一定有原因,就是学习方式的不合理。学习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对自己脑力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为什么有些教练被称作“国家级”的,因为他们教的可以拿到金牌。而有些得不到金牌的,刚开始的素质也未必就差,差别在于训练的合理性上面。我这几年来思考的内容和这块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叫做训练中心的原因,这代表了一种努力的方向。在国内的教育机构众多,但如果做培训仅仅是开一个课程,把技术讲清楚,这些内容表面看起来都是一样,但价值其实是很低的,因为书上也把技术说得很清楚,很多讲课的人还未必有写书的人水平高,1本书50块,还有盗版的25块就搞定了。有人说这是一种服务,高级讲师的价值是很大的,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大部分人的根本目标是要真正掌握技术的,需要的是不断完善的合理的训练方案。

4、可量化性

如果没有可量化性,其实是无法改进合理性的。对体能锻炼的量化看起来容易些,刘易斯是第一个跑100米,不到10秒,全世界都知道。对脑力的锻炼也是可以量化的,脑力的量化方式有多种情况,最简单的我们接触较多的就是考试,它的根本目标是要提供量化的参考,真实反映自身的状态,协助调整自身学习的合理性。我们对考试有逆反的心理,原因在于很多时候考试的目标是要获取证书、或者拿高分,现实中的考试无法实现它的根本目标,原因很多样,已有人探讨,这里不谈。我要说的,手段要和目标高度一致,要评估自身情况,却要先知道答案,这就是目标和手段的脱离。有些考试明明就是为了获得证书、拿高分,那么我们便要考过、拿高分,到此为止就算了,如果拿来作为自我评估的工具,自我满足,就好像运动员把秒表调慢来训练自己一样,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职业的失败、人生的失败。以前我教别人考过认证,目标很清晰就是要搞定证书,那就一定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成绩搞定,不要含糊,卓有成效,是目标和手段的高度一致,这只能作为背题能力的自我评估,把这个作为学习的依据,考个证书假装学很久,无疑是自陷怪圈,最后也是要失败的。真正要针对学习的方面,我们应该专门想办法来解决,把刚才讲的区分开来才能实现目标。比如说,我学了点技术,有点理解了,找到一个人,给他讲清楚,看他能不能理解,看他能不能认可或者提出更多的疑问,参加攻击,这难道不就是一种量化?这难道不就是一种考试?这难道不是有效的评估?方式、手段有很多种,但能够达到人生的目标,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这样的考试能不能拿到证书,能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这也就是手段和目标的高度一致。像跑步一样,实际有多快就是多快,学习技术后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真懂还是假懂,自己应该是非常清楚的的,外界给你的成绩永远只是参考,真相必需自己清楚,主动想各种方式评估自己,不把自身情况真实量化出来,根本无法改进自身学习的持续性、合理性、不断突破极限。


学习的本质是脑力的锻炼,脑力锻炼的最根本是思考力的锻炼,如何最大化锻炼的效果,或者俗称的学习方法,流于表面是没有用的。我写过不少帖子目的就是要激化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写这些帖子本身不是凭空随便就能写出来,凡是要写东西,虽然没有到呕心沥血的地步,但和所有传世的作品一样,无疑是长期思考及实践的结果,是白了几根头发写出来的。看了《独孤九剑-破书式》、《什么是假学习》,用自我的惰性进行断章取义。同样行为,出来的效果就差别很多,根本原因在于思考与否。

不懂得思考,也不去锻炼思考,何止对学习技术有大障碍,对职业的发展,对人生的提升,也何尝不是一块任自己拼命挣扎,都会把自己拉入水底的绑脚大石呢?我们的立意很高,把掌握技术提升到改变人生轨迹的层面,不学习好技术,人生走入灰暗的概率便很高,这也完全是不为过的。

-------------------------------------------------------------

附:脑力锻炼的具体方式      

 

脑力的锻炼其实是不断给自身大脑增强思考的力度的实现的,一项知识(技术),如果是停留在表面,记住一些现成的东西和书本上的结论,那么只是运用到大脑记忆的功能,这部分功能在我们小学时候已得到相当充分的开发,到后面基本是不断衰退的,如成年人仍然以之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也会随之走向衰败。充分地思考,追求深度的理解才可实现对大脑的进一步开发,使之为我们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   原来我学习RIP的时候,光搞清楚RIP的计数器的机制就花掉整整3-5天的时间,不断地操作验证也超过20个小时,后面不断扩展,前后累计有100个人扩展了验证的结果,所有人的时间累计起来不下1000个小时,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这只是书上几句话的内容,费这么大的力气去搞清楚,看起来收获很小,但是从脑力的锻炼的强度和成效上来说,则是非常大的。学习单项技术,单个知识点花的时间很长,对初学者来说不可忍受,但实质却是非常必要的,是提升水平的必经之路。少林有72般武艺,李小龙开始从13-18岁系统学习的只有咏春一种,后面他才开始学习的有西洋拳、柔道、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邓各种拳术,也掌握了长棍、短棍和二节棍,对气功也有研究,还是全美空手道冠军。但他自己最得意,以及最负盛名的是“李三脚”、“寸拳”、“勾漏手”这3种技艺,这均演变自他最初学习的咏春。  

 

以下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生成树是开始学习网络时就会接触到的基础技术,这个时候就应该开始启动对脑力的锻炼。  

 

1、STP这项技术的细节其实无论是书上也好,我们的课程也好,都有详细的讲解。这项技术的原理看起来并不复杂:         

 

2、但是真正掌握一项技术,是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来衡量的,记住一些表面的理论是不足够的,现实的环境要充分考虑各种变化,注意这里面并不是要你一开始就去面对复杂的环境,而是真正把原理搞清楚,把假懂转化为真懂,还是要从基础下手去思考:这项技术为什么要被开发出来?       

 

3、学习技术只记住个结果,只知道怎么配置,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轻量级的网络工程,可能随便你怎么折腾都可以,但是关键的地方,就未必做得了。回到根本上,我们还是需要知道技术的整套细节,不是遇到问题再去想,如果学习期间不锻炼好的话,到时根本跑不动,怎么想都想不通了。       

 

4、如果网络只有一种情况,你死记对应这种情况的配置和解决方法就可以了,但实际不是这样,以不变应万便的解决之道,便是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把各种细节搞清楚,分析能力是建立在理解整套运作机理的基础上的。以下A、B、C三种情况都运行了生成树,但是却出现我们不期望的结果,怎么分析,先问清楚自己生成树的报文怎么传递的?传递后是怎么处理的?生成树的端口状态切换机制是?实际问题可能看起来很复杂,但是你刚开始学习就去思考清楚原理,又怎么害怕分析不出来呢?     

 

5、设计技术的人,一定要建立充分的逻辑,以使技术放到任何场景运行,可以应付各种变化。要实际去运用之前,一定会设想各种变化的可能。我们学习使用技术,起码要先把思路提升到和开发该项技术的出发点一致,然后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做出超越开发者及他所能设想不到的应用。   有9个网络节点,就能连成1个小小的1个“田”字,但存在的环路有13种可能。     

 

6、找到技术当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该项技术真正的贡献。   STP要破除环路,怎么破除环路,可能性有非常多种。      

 

7、该项技术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不确定变成确定:         

 

8、从刚开始接触任何一项技术开始,便要尽可能注意各种细节,设想各种可能,反复验证。不用怕该项技术以后用不上,你收获到的比技术本身更有价值:包括极为强大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一开始进展缓慢,但长时间来看,我们一定是处在最顶端的位置。   OK,Do it;右边的4台交换机拓扑有多少个环路?  

posted @ 2009-06-14 18:39 itaa管理团队 阅读(4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带着问题走

Jun 23

学习技术的关键--带着问题走!

分类: 学习心得   | 点击量1047次       2008-06-23 15:18

有学员在参加攻击之后,提出很多问题需要更明确的结论和结果,我回复如下:

问题不是一下子解决的,攻击是把隐蔽的问题引出来,你把这些问题抓住,记录下来,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最终是要解决的。

记住一点,记的是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结果。

你提的这个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是因为传统的“学习”,要求你背答案考试,而真正的学习和研究,是找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答案的问题;问题找出来,答案就不远了,找出问题的人贡献比给出答案的人大!

这就是攻击的内在含义。

这是你通向大师之路,必需进行的修炼!!!

即使是一个顶尖的技术高手,他的脑海里也一定充满着上千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解决了一部分,随着眼界的扩宽,一定会衍生出新的一部分,保持问题库的容量和不断扩大,也是你通向大师之路,必需进行的修炼!!!

一个菜鸟,遇到一个问题不懂就会衍生出愤怒、抑郁、郁闷的情绪,会一直停留在菜鸟阶段!一个大师,脑海里永远装着上千个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能够悠然自得,问题到某天就自然解开了,并不会在中间浪费任何时间去对付不良情绪,爱因斯坦死的时候,他脑海里构思的问题,大部分还没有得到解决,但他并没有因此不快乐。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习了近20年,我们的无答案的问题库容量接近于0(应试教育永远有标准答案),当你需要开始扩这个区域的容量的时候,大脑产生的逆反反应足以摧毁你后继的一切学习,你只有沉住气,控制情绪,面对事实,才能继续走下来。

应试教育,为什么可以100%告诉你标准答案,因为那些答案,早就制定好,给你讲课用的教材,讲师已经背了10年或以上,技术也都是过时的;而我们看的RFC文档,是一系列想法的集合,有相当一部分,在现实应用中,甚至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我们要做的是去验证这些想法以及提出新的想法。下定决心告别传统教育对你的毒害吧!!!

带着问题走!

【ITAA学习组www.xuexizu.com原创】

posted @ 2009-06-14 18:38 itaa管理团队 阅读(4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MPLS成为主流组网技术的5大理由

Jun 23

MPLS成为主流组网技术的5大理由

分类: MPLS   | 点击量1255次       2008-06-23 15:22

我要讲的已经不是一种预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给网络技术的初学者阐述一下网络发展的脉络及对应各方面的因素。现在我们在网上可以接触到信息,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较难直接吸收和理解,如所谓MPLS属于第三代网络架构,是新一代的IP高速骨干网络交换标准;融合路由器和ATM交换机;MPLS和移动IP;通过MPLS实现IP和DWM的无缝对接;MPLS实现2层、3层VPN.....诸如此类,给初学者带来的均是模糊的概念,容易被搞晕乎了,进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迷信,对学习都是有害的。因此我尝试着重从推理和技术发展的规律来说明问题。

在过去的20-30年里,兴起的技术有很多种,有些技术刚开始出来满足了一些原来满足不了的需求,得到吹捧,但最终还是会消亡的很多,我们不单纯评判这些技术的价值,因为在当时来说,使用了这些技术确实解决了问题或者开创了新的思路,肯定是有价值的,曾经有多少个局域网是使用Novell NetWare组建的,现在不用IPX,但当时确实是靠它解决了很多问题。很多技术都是因为当时没有成熟的标准,各个厂家只能各自开发各自的协议,后来形成标准化的协议,何尝没有广泛吸收这些私有协议的优点和思路呢?今天很多“先进”的技术,其实在古老的被淘汰的技术上面也可看到相似的地方,它们之间前后响应的脉络是很清晰的。我们看待技术,要从大历史的眼光来看,不要落入所谓实用为主的俗套;不去分析技术的起源原因,也势必会使学习无法深入,到达精通的境地。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技术工程师都后面走不下去的原因,因为原来对技术掌握就是表面的,因此每项技术对他而言都是全新,到后面学习跟不上,就被淘汰了。因此我们要讲MPLS,并不是要讲这个技术如何如何好,以前的技术如何如何不好,那是没有意义的。总结起来说,MPLS会成为组网的主流技术,也就是其中的关键类技术,但绝不是唯一的技术,请大家先仔细阅读好这些,然后再看下面的。

MPLS会成为组网的主流技术的原因,我在课程里面也有多重的阐述和介绍,正好昨天刚编完《MPLS实验操作手册-第2册》,再做个简单的总结,使大家在学习前更清晰些:

一、当前网络端口速率的瓶颈加速网络结构的变化

网络的物理端口从1Mbps、10Mbps、100Mbps、1Gbps、10Gbps,每次增长都是10倍速的,介质也从铜逐渐转变光,但是到10Gbps这个速率之后,我们的网络端口速率想再往上走,就遇到一个极大的瓶颈,根据之前的发展速度,10Gbps后面,应该是100Gbps,光纤的载波能力固然没有问题,但是任何数据到最后进行处理的时候,都要转换成电,因为我们用的是“电”脑,CPU是电子CPU,也就是只能处理“电”信号,而处理不了光信号。而电子计算机有一个极限,或者说光电转换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不是网络厂家就可以解决的了。目前我们看到最新型的端口是40Gbps(OC-768),已经有产品出来,100Gbps的端口也许在3年内都无望看到具体的产品,也许最终会出来,但到此为止,也仍没有突破传输的瓶颈所在。真正要突破这个瓶颈,靠的是全光传输,全光交换,全光处理,光子CPU,也就是光脑。从电到光,不是量变,而是质变,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只知道这些东西在概念上已经有了,硅谷新兴的光网络公司也是炙手可热。

这些技术,怎么时候广泛可以被实际采用,我们做网络的,不知道具体的日程表。而流量的增长,需求的增长,则是做网络技术的人直接面对着的,断口速率发展即使停了,流量增长的需求却不会停;我们无法解决光转电的瓶颈,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网络的结构,以最大化扩展网络的性能和处理能量。这其实就是MPLS成为组网技术的大背景。MPLS实现的根本性目标:将一个大网做成1台大交换机;“尽可能地交换少路由”;抢先一步,在光交换网络成熟之前,满足现在网络建设的需求。传统的2层技术还无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讲多层交换时,也阐述了将多层交换网络全部迁移到全路由网的优势,其实也为进一步部署MPLS做好了准备。

二、MPLS和IP的结合

MPLS这项技术虽然没有被称为“IP MPLS”,但实际中,却完完全全是为IP服务的;我们知道IP是现在网络通讯的基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要求通讯必需使用IP,但事实上的标准才是最强大的。未来所有的网络应用均基于IP是没有疑义的,MPLS以IP为服务对象,确保该项技术会得到最广泛的吸纳,或者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以前ATM论坛提出一个7层模型,统一从桌面到交换到核心的网络通信,但其中的网络层就不是IP,这是该项技术并无法用来统一所有网络的根本原因。今时今日,我们只把ATM看作一个2层协议,连物理层、网络层都不算给它。

MPLS不管是和光集成、和ATM集成、和以太网集成,都脱离不了这个本质;这可以使现有网络结构有充分的过渡空间,也充分支持和现有网络并存。我们在讲MPLS体系结构时,也不要把它当成建设一种全新的网络来看待,而是完成网络结构迁移所使用的技术。

由于充分地依赖于IP,MPLS可以方便的和各种成熟的技术结合,比如说BGP、OSPF、ISIS、IPv6、Multicast,不削弱、不排斥原来技术的应用,而是起到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可广泛利用现有成熟协议,这是MPLS体系结构足够强大,支撑起新一代网络结构的有力保障。

三、以太网技术的一支独秀

以太网和MPLS并非同一个层面的技术,但是MPLS的兴起和以太网的兴起有着莫大的关系。现在我们回过来看链路层面的技术,原来有Tokering、FDDI、ATM、Frame-relay、Ethernet,其中除了以太网仍在发展以外,其它各种技术要么消失了,要么完全停顿了;7年前,ATM向桌面推进,OC-0(45Mbps)比起10Mbps的以太网端口是快不少,但是成本也很高,直到快速以太网100Mbps推出,ATM网卡仍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这彻底宣布了桌面ATM的失败,时至今日,以太网从100Mbps到1Gbps、到10Gbps、以及正在制定的100Gbps,其旺盛的发展势头已经使该项技术从桌面向汇聚,再进一步向骨干延伸进去,从最早在局域网的应用,扩展到城域网、广域网的应用。反观ATM,ATM交换机大都死在在OC-12(622Mbps),不会再长大了。

从技术上说,以太网当然有缺陷,但是优点很明显,每端口成本很低(100Mbps的网卡芯片不到1美金,差不多性能的ATM芯片不卖1000美金,厂家都会不爽)。IP也有很大的局限,同样的优点也很明显。ATM设计的初衷是要取代IP,消灭以太网,设计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有其技术上的优势,但不被市场接受。现在的事实就是以太网一枝独秀,所有的厂家统统只会生产以太网的交换机。现在的现实就是以太网的一支独秀。

本文第一个观点讲的是,如果在物理层就将问题彻底解决得很好,那么便不会有MPLS的需求;同样的如果在链路层能够将问题解决得很好,也不会有MPLS的需求。MPLS的出现正是解决以太网的先天缺陷,以及完善IP的QoS和服务。以太网+MPLS+IP的组合,最大化了市场的接受度。

以太网最早的设计就是用于局域网的,通过划分VLAN、QinQ这样的技术,也可以实现VPN,但是总的来说其控制粒度很粗燥,不适应大规模的部署及组网,这是技术初学者也可以理解的,N多用户在一个广播域里的话,这个网根本就没法用。网络的使用者(特别是不断被厂家割肉的运营商),还是非常想买、极度渴望用很便宜的千兆、万兆、10万兆端口来组建网络,并提供给尽可能多的用户使用,怎么办?怎么办?MPLS!MPLS!这一切成为了可能,于是乎大家奔走相告,皆大欢喜,阿弥陀佛!

四、MPLS要实现的不是代替原有的VPN

网上有一些言论,MPLS/VPN的实现起来很麻烦,还不如FR/ATM,一般用户不会广泛使用这种复杂的技术。所谓技术的复杂,对于懂的人,当然不会觉得复杂,集成的各项技术,都精通的人当然也少。但是我们从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技术的发展,那么就会发现,技术越来越复杂,是专业分工发展的必然,我们现在用的操作系统的代码数量就是DOS 6.0的无数倍,CPU的晶体管数量也是在暴涨中,越来越复杂;但是对于最终用户,恰恰是用起来越来越简单、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越来越好!打火机使用液化气打火,古人用钻木取火,前面的技术比后面的复杂,但是却更简便。

MPLS的体系结构当然也是这样子的,专业的人会做专业的事情,以前最终用户自己管网络,或者说管主机、做开发的人兼管网络,但以后,网络规模很大,结构趋于复杂,当然就需要专业的人、精通的人来管了。不精专的技术人员,每隔几年就要换代,淘汰一批,我们虽然不愿意看到,但却是发展的必然。

网上也有言论只有运营商才需要部署MPLS,运营商确实是使用MPLS最早的用户,美国9大运营商已经有广泛的MPLS商业应用,全世界运营商100%已经部署了MPLS,但这不是我们要谈,运营商要提供VPN服务给客户,但是大的企业、大的网络也有VPN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那种传统的VPN的需求,传统的VPN已经有很多种技术满足需求。VPN只是MPLS的一种应用,上面讲了,结构上的变化才是需求MPLS的根本驱动。比如说国外的银行买T640的有没有?部署MPLS的有没有?有!我们国内部署MPLS的很多地方,主要也是为内部提供服务的,这里面其实把运营商的概念泛化了,比如说大企业,经过专业分工的发展,会有核心的网络管理团队,把整个大网管起来,为各个部门提供服务,就相当于一个内部的小“运营商”,现在没有的,以后也会是这样。几年前我就到过几个银行做咨询(替国外的公司去打单,卖软件、硬件),给他们看看路由表,分析网络、流量,那都是例行的,而聊到网络结构发展引起内部人事的整合,没有不正襟危坐的。


五、MPLS系由IETF发展

很多介绍性质的文字,讲MPLS由Cisco等网络大厂主导。但这是不对的,IETF才是MPLS技术的主导者。IETF是一个工程师组织,负责制定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标准,虽然一般人不会把IETF称作一个开源组织,但到目前为止,仍是发展互联网技术(下面3-4层)最为权威的机构,IETF形成的很多文档为RFC(意见征求书)均为公开。IETF这种非政府、非官僚、非厂家,开放型的组织可以确保其长期发展完善各项技术。有很多由厂家开发的技术,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最终是没法推广开来的,在以前,网络设备的厂家可能会以拥有某项协议的自主知识产权为荣,现在的形势已经大变,如Cisco、Juniper这样的厂家大都转向严格保持和IETF公开标准一致的开发策略。

MPLS技术的发展和得到广泛应用,其实和这点关系很大,假如不是IETF,该项技术也很难在多厂家混合的网络环境中长期发展下去。MPLS体系结构里面,涉及到的各项协议,也无一不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标准化技术。这其实也成为我们判断某项技术会否得到广泛使用的一个参考依据,能够集合100个聪明人不断研究改进的技术,比由1-2个人封闭式开发的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概率,相对来说会高些。

这也会影响我们学习方向和重点,一旦判定某些技术属于厂家专有,并不会得到很广泛的运用的情况下,可以了解即可,当有需要的时候,再看不迟,所谓抓大放小,把真正的大框架稳固住,这是技术学习者刚开始就应该领会的。



以上这几点,或许对初学者加深对MPLS的理解和判断会有一定的作用,真正把技术学好。欢迎讨论。

无法发表评论者,请到论坛讨论:http://www.one-tom.com/bbs/viewtopic.php?f=67&t=4732

posted @ 2009-06-14 18:37 itaa管理团队 阅读(5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多种树,兔子才会撞上来

Jun 23

多种树,兔子才会撞上来

分类: 职业规划   | 点击量1350次       2008-06-23 15:41

我们以前学过守株待兔,老师教我们抓到兔子的人不劳而获,纯粹是运气好。从单点来看守株待兔的人,在抓到兔子的那一刻,确实是在睡觉,但是从整体来看,在过去的1年里,他可能种下了1整片树林。

这样的理论适用于很多地方,有些人看到别人抓到兔子,总要刨根问底,到底是撞在哪棵树上,这棵树的种类、高度、宽度、位置、以及当时这棵树上面有几个鸟巢,这棵树最近有没有浇过肥,有没有掉过叶子,有多少个人在这棵树底下拉过尿。但是当种了相同的1棵树之后,做了相同的动作,发现兔子迟迟没有撞上来,我们不要觉得惊讶啊。

一个人的技能和素质,每一项知识、专长都是一颗树,能够取得成功,本质来源于长期的耕耘和付出,这个道理本来是很简明的,但是我们在读了十几年书,上了大学之后,却完全忘记了。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毕业生乐此不疲地进行找工作的经验交流,简历怎么写,怎么着装,应该准备些什么证书,面试题的内容是哪些,面试如何应答。好像准备好这些,就能找到相同好的工作,这跟把希望寄托在1棵树上面是毫无区别的,过去的几年你做了什么,才是面试那一刻决定胜负的关键。对于守株待兔者,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撞到兔子的那棵树,你没法预计到的话,那么只能种尽可能多的树;树够多的话,即使没有兔子撞上来,也应该能够收获不少木材和果子,这些收益应该比兔子本身大得多。

二、没有人可以保证你种了树,一定会有兔子撞上来,但是你只有1片空地时,兔子永远不会撞上你。

三、不要等找到兔子才开始种树。

四、种树的时候,先考虑如何养活你的树,专心培育,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在想象兔子撞上来时你如何抓住它。

我们学习技术和这个道理也是相通的,一个在地球上活了二十几年的人,准备开始学习技术,那么先把技术好好学好再说,先证明自己不是废人1个,如果连一种固定的知识都学不好的话,需要别人承诺才敢行动,连生存的勇气都没有,那我们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了。

-------------------------------------------------------------------

自我解读:

种树:可以控制的行为。暗喻自身因素

兔子:控制不了,只能影响的对象。暗喻外界因素

我们并非不知道怎么种树,而是把时间花在打听如何只种1棵树就可以收获N多兔子上面,把自身的未来寄希望于外界的因素,而忽略了自身采取有效的行为,是一定要失败的。理清楚哪些是自身因素,哪些是外界因素,才有可能真正把事情做成。

比如说开培训中心,我们是从来不怕没人来的,因为有没有人来,属于外界因素,只要这个阶段沉下心来研究出有用的东西,没有浪费相应的时光,积累了很多潜在的有价值的东西,到适当时机自然可以释放出来。我刚到北京的第一年,中间有几个月都是停止招生的,但是排队等待报名的长龙迅速在增长,这里面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不外乎就是种树而已,这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这个人在睡觉不干活的阶段,为何还能抓到兔子,是因为完全看不到他背后的1片森林已经在茁壮成长。

如无法发表评论,欢迎到论坛讨论:本文在论坛的地址 http://www.one-tom.com/bbs/viewtopic.php?f=67&t=4722

posted @ 2009-06-14 18:36 itaa管理团队 阅读(6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什么叫做“假学习”?

 

Jun 23

什么叫做“假学习”?

分类: 学习心得   | 点击量1753次       2008-06-23 15:42
一、看书

买一堆书,有空看看。看书,这是典型的假学习。看书看不懂还在看,就是假学习,欺骗自己,安慰自己正在学习而已。专业书都写得很好,但大都是写给已经懂的人看的。看书的最大作用就是证明自己看书是学不到东西的,然后只有寻找其他途径。

建议:把书合上,想一想,你想学的东西东西到底是要干什么用的,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够用。实在不行,快速看完,也好过慢慢磨着看完,当你觉得什么时候去看,可以看懂了再去看,还是那句话,不是不看,看的时机对不对而已。

二、听课

听课,记笔记。很常见的假学习,听课听不懂,要听来干甚,难道就是为了听课而听课。真正的课程是要用来发现疑问,表达疑问,表达理解的,而不是用来听的。别人讲的内容很细致,而且都是对的,可以说是经验的精华,但是别人无法代替你大脑的运转过程,无法代替你大脑逻辑的形成的过程,听得越多学得越慢,IP地址怎么配还不清楚,就在听OSPF的内容有用吗?听课的最大作用就是证明听课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然后寻找其他的途径。

建议:大概可以这么说,你如果在听课前没有带着足够多的问题,去听基本没什么意义,先有框架出来再说,讲的人可以给你总结、点拨的作用,加深理解。起码要把听课的内容先自己动手操作过1-2遍。

三、实验

单纯敲实验,和打字是没什么区别的,操作手册可以告诉我们结果和机理,敲1遍只是练习了命令输入,只有第2遍,才会有一些些思考。敲实验最大的作用,就是证明,敲完了还是不懂,所以必须寻找其他的途径。

建议:做到不看操作指南,能总结出全部配置步骤和调试步骤。而且能够自己设计扩展实验调试内容。

四、看贴

每个帖子可能都是经过很多时间研究的心得,写得再好,只看的话,也还不是自己写的。看贴不回帖,只懂顶,都是假学习。

建议:只有自己写贴,写不出来,才发现思路不够严谨;写得不好,才会发现理解得不够透彻。看贴要发表自己的心得,参与讨论。



什么叫做“真学习”?


一、攻击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懂什么,“什么都不懂”,好,你懂不懂IP地址怎么写吗?OK,写出来,请问“为什么要用IP地址?”。连自己懂什么都不知道,知道哪些是真正要懂的。

二、思考

收到一个报文后,怎么解封装?发送一个报文,如何封装?记住一堆概念是没有用的,你必须把数字的信息转换成抽象的信息存储在大脑里,并且逻辑和系统同步,不断训练思考才能做到。

三、忘却

真正学会了,就可以开始忘却了,任何一个问题,你都可以不懂。专家回答问题时,经常会说:“这个问题我没遇到过、这个问题我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不懂。”,但是后面半句话,专家从来不说出来,“只要我想去了解和解决,只需要5-10分钟就能找到答案。” ,专家的大脑里只保存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细节,可以迅速解决任何问题,问问题的人,只记住很多具体的解决方法,超出这个范围就不会了。

学习一个东西,分2个步骤,1、学懂 2、忘记。真正的忘却不是因为记忆的衰退,而是放下来,问题本身已经完全被粉碎于无形之中。

四、表达

自认为学会了不是真正的学会,真正的学会,在于能够讲出来,使一个初学者也能够听得明白,才能算是学会了,不会表达,永远学不会。懂了,却举不出例子来,怎么能够叫做懂了呢?

 

posted @ 2009-06-14 18:35 itaa管理团队 阅读(5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学习技术的几个境界

 
Jun 23

学习技术的几个境界

分类: 学习心得   | 点击量1675次       2008-06-23 15:43

----------------------------------------------------------------------------------------------
治学三境界:

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蝶恋花 - 晏殊)
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 - 柳永)
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青玉案 - 辛弃疾)

----------《人间词话》王国维(清)
----------------------------------------------------------------------------------------------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临界点,我接触的学习技术的人很多,自身也在不断学习,总结出来,有这么一些阶段:

第一境界:散漫无序

简单而言,初学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散漫无序,还谈不上对技术本身的理解和运用,主要问题就是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本身都是相当地薄弱。该从何入手,可以说都是很难的。读初中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我跟别人借了一本《IBM汇编语言》,就从没看超过10页的。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看书看不懂,听课听不懂,或者似懂非懂。不知学习的步骤,遇到问题就停顿了,不敢带着问题走,不敢动手去做,不放过任何问题,但实质上任何问题都很难解决,就好像很多刚接触电脑的人,很难理解桌面快捷方式一样,即使解释了10遍,也只能半悟。这个时期是最需要得到明确的步骤的,从哪本书开始看,该操作哪些实验,听哪些课,很多学成的人回过来看这个阶段,往往得出相同的感慨,就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毫无所得。

 



第二境界:躁狂、混乱

这个时期主要是信心打击期,极端使人不快,进入这个阶段指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技术的验证,并且自我感觉具备到了可以解释的程度,只是这个解释度并不深刻。好不容易懂了点实质的东西,但往往变化了一个环境就无效了,信心上很难积累起来。随着知识面的扩张,知识感觉越学越多,如泥牛入海。可能觉得相当无奈,除了对自身自信产生怀疑之外,也是很容易积聚怨气的,以及衍生很多怀疑的,但是这种眼界的扩张是提升上去的必经之路。这里容易出现拐点,一部分可能会坚持走下去,对知识进行分解,不惧细节,同时也对整体架构进行独立思考;但也有很多人向技术屈服,降低学习的目标,定位在知其然而不用知其所以然,或者说考个证书敷衍一下自己,长期而言,上升的瓶颈基本无法打开。停留这个阶段的人因为分心了,加之自身疑惑,所以经常会散布悲观的情绪,把不好的信息扩大化,而无法追究其根本原因,斗志是最容易消沉的,可以说失败者的互相感染使失败更加牢不可破。

这个阶段显著的特点是:在高强度的学习下容易出现呕吐症状,晕眩甚至气息混乱,抑郁及轻度抓狂都是有可能的,大脑自觉地产生抵御,使人胆怯,同样一个内容,可能要听10次,但自己动手却很少。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停留很久甚至永久滞留。系统化思维很弱,单点知识分散,不连贯。这个时期最需要的就是开始逐步懂得学习技术最困难未必是技术,而是如何修炼自己的内心,使之沉静。


 

第三境界:杀气激增

进入这个境界,即已经接触到一部分技术的实质原理,独立解释和验证能力已经上来,对知识的扩展和细化上已经有心得。真正感觉学到东西了,这个时期为信心积累期。之前积聚的怨念逐步得到释放,消极的思维进入劣势,对于真实的环境有一个独立的判断,因此心志走向沉稳,踏实下来干好本份。

这个阶段显著特点:对曾经的低沉的觉醒和痛恶,对消极的思维产生抗拒,对自身优势有所评估,气势逐渐加强,很期望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施展拳脚,并且具备对应的自信。对技术而言,已经识破大量的技术本原都是相通的。



第四境界:破

的境界,就是独孤九剑的境界,对任何一项技术,不管是新出来的还是原有的,都已经建立一套破解学习的方法、步骤、思维。知道了练神功的弊端,摒弃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从顶至下,或者从下至顶,见招拆招,迅速锁定攻击目标。对技术的框架认知完全清晰,知道对应技术在应用中地位,分层严密,比如说清楚并理解物理层分成7层。可以独立设计验证步骤,迅速查阅每个协议的数据报文格式。攻击想象丰富,自己学习的心得已经可以很严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有形的学习下,展开无形的想象,人与数据包合为一体在线缆上传输,封装解封装、转换传递、分片标记、信道编码均历历在目。

这个阶段显著特点:原来看不懂的现在一看都能理解,听什么都懂,躺着看书,越看越精神,不会睡着。看完一遍书立即清楚需要操作验证的内容,做完一遍实验已经可以掌握所有要点,听了一次课,已经可以完整复述表达出来,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在IPv6上面跑组播,在MPLS上面跑IPv6,在组播下用MPLS,在yahoo知识堂里面,问独孤九剑在传世中的真正含义是?答曰:“技能组合使用”,答对了1半,剑招不是真谛,破解的思路才是核心。



第五境界:(null)

这是一个空的境地,任何技术学懂了就可以忘却了,任何知识已经深刻印在心里,那么就可以从记忆中清除,任何人生的道理只要已经在实行,那就不用去体会。

诸法皆空、自由自在!

以下有张图,是国外画的关于如何成为技术专家的学习状态图,和我们这个相通:

【ITAA学习组www.xuexizu.com原创】
 

posted @ 2009-06-14 18:33 itaa管理团队 阅读(4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IP FRR最新草案进展

 
Jun 23

IP FRR最新草案进展

分类: MPLS   | 点击量1459次       2008-06-23 15:49

草案名称:IP Fast Reroute Framework

提交者:Mike Shand、Stewart Bryant(网络厂家Cisco)

该草案已经更新了好几个版本,现在是版本8(2008年2月25号提交)。通过以下链接查看:

http://tools.ietf.org/html/draft-ietf-rtgwg-ipfrr-framework-08

FRR是MPLS-TE里面的一项功能,FRR的保护对象就是MPLS-TE隧道里的流量,如果流量不穿过MPLS-TE隧道,其它的MPLS/IP流量,是无法得到FRR的保护,现在已经有一种实现方式,采用“1跳”TE隧道建立对“非”TE流量的保护(详见等级四手册-MPLS第3章3.11案例实验)。

不过这毕竟不是以纯粹的IP快速重路由实现,整个网络仍需启用MPLS-TE。而这个草案的出发点正是要将MPLS-TE的快速重路由功能迁移到非TE的环境下使用。基本原理和实现思路大体上都是相同的。

1、链路或节点失效产生的报文丢失一共有5个因素

A、失效检测时间 B、产生更新信息 C、信息泛洪到整网 D、重新计算出转发表 E、转发表加载到硬件缓存中

IP FRR和MPLS-TE FRR一样,实现思路1、缩短以上收敛时间,2、提前计算备份路径

2、用共同风险链路组(SRLG)优化备份路径的选择

不过IP的FRR,还存在一些其它的挑战,我们知道在MPLS-TE网络里,隧道就是1条LSP,即使备份链路回到起点也没有问题,而在IP网里,报文如果往回转发,就会产生环路,因此本草案里也重点分析了RPF检查等防环路机制,这应该是IP FRR最大的障碍。

发表对本文的评论请到论坛:http://www.one-tom.com/bbs/viewtopic.php?f=67&t=4943

【ITAA学习组www.xuexizu.com原创】
 

posted @ 2009-06-14 18:32 itaa管理团队 阅读(14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MPLS/VPN分解:防止PE-CE的路由环路

 




发表新帖 回复这个主题  [ 1 篇帖子 ] 
*


帖子: 30
*
   
 
*
[实验手册]MPLS/VPN分解:防止PE-CE的路由环路
帖子 2009-05-12 0:34 
附件:
mpls-lab-1.7.zip [254.65 KiB]
被下载 75 次

附件:
mpls-lab1_7.gif
mpls-lab1_7.gif [ 56.27 KiB | 被浏览 428 次 ]

Router CE1 and Router CE2 are located in the same OSPF
area. These CE routers are linked together by a Layer 3 VPN over Router
PE1 and Router PE2. In addition, Router CE1 and Router CE2 are
connected by an intraarea link used as a backup.

OSPF treats the link through
the Layer 3 VPN as an interarea link. By default, OSPF prefers
intraarea links to interarea links, so OSPF selects the backup
intraarea link as the active path. This is not acceptable in
configurations where the intraarea link is not the expected primary
path for traffic between the CE routers. An OSPF sham link is also an intraarea link, except that it is configured between the PE routers. You can configure the metric for the sham link to
ensure that the path over the Layer 3 VPN is preferred to a backup path
over an intraarea link connecting the CE routers.
附件:
vpnl3-configa.gif
vpnl3-configa.gif [ 10.78 KiB | 被浏览 383 次 ]

You should configure an OSPF sham link under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Two CE routers are linked together by a Layer 3 VPN.
These CE routers are in the same OSPF area.
An intraarea link is configured between the two CE routers.

If there is no intraarea link between the CE routers, you do not need to configure an OSPF sham link.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OSPF sham links, see the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l3vpn-ospf-2547-01.txt, OSPF as the PE/CE Protocol in BGP/MPLS VPNs.


显示帖子 :  排序  
发表新帖 回复这个主题  [ 1 篇帖子 ] 


posted @ 2009-06-14 18:30 itaa管理团队 阅读(41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下一页

My Links

Blog Stats

常用链接

留言簿

随笔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