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以前装的slackware启动不了了,所以我重新安装了slackware 11.0。安装期间我把安装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希望作为slackware“手把手”的安装方案。
第一步:了解安装环境
安装系统首先要了解你的系统安装环境,如果事先安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则可以从windows系统里得知你的硬件环境。方法为在运行对话框里输入:
dxdiag
这时,会显示系统的基本信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显卡,磁盘等重要的信息。
安装环境:
系统:slackware 11.0
处理器:Intel(R) Pentium(R) 4 CPU 3.00GHz (2 CPUs)
内存:1024MB RAM
显卡:RADEON X300/X550 Series
制造商:ATI Technologies Inc.
显存:256.0 MB
显示模式:1280×1024 (32bit) (75Hz)
磁盘控制器:ATA Storage Controllers
知道这些安装环境,对我们以后的安装(如选择内核,安装显卡驱动等)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预安装
现在的电脑尤其是实验室的电脑,一般都没有软驱和光驱,这样我们只能通过硬盘或者网络安装来实现我们的目的。网络安装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我还没有试过。这里所描述的均为从硬盘安装。
上面说过,由于电脑没有软驱和光驱,我们只好从U盘启动。首先准备一张没有重要数据的U盘,将其接入电脑。为了制作一张U盘启动盘,我们介绍一个实用的小工具,liubenBootU,只有250K大小。启动后,工作模式选择ZIP模式,点击“开始”,它将格式化U盘并将dos环境拷入到U盘中。这样,我们从U盘启动后将直接进入纯dos环境。
待会儿进入dos后我们需要用grub加载内核,那么grub放在哪里呢?放在硬盘上,当然可以。不过要是就放在这个U盘上不是更方便吗?嘿嘿,我们干脆把slackware第一张盘里解压出来的内核文件bzImage和initrd.img也放在这个U盘上,这样从grub启动后就可以直接加载内核文件安装系统了。当然,系统安装文件是放在硬盘上的。如果你有那么大的U盘,放在U盘上也未尝不可啊。:-)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我们的硬盘是串行硬盘,选择内核时要注意了,需要支持硬盘类型的内核,否则加载内核后不能识别硬盘,安装就无法继续了。我选择的是sata.i内核文件。
启动盘做好了,我们还需要修改主板设置,将其设置为从U盘启动。现在的各种主板型号不同,功能也不相同,多数还是支持从U盘启动的。如果不支持,那就没办法了。首先插入U盘,这一步很重要,如果现在没有插入U盘,在主板BIOS选项里将不会出现U盘这一选项。进入主板BIOS,选择boot菜单,一般都是在这里设置。我用的主板BIOS系统在这个菜单下有两个选项,一个为“boot device priority”,另一个为“removable devices”。在“removable devices”里我们将首选项设置为我们的U盘名字,我这里为“se at land”,然后进入“boot device priority”将首选项设置为从U盘启动,这样就设置完毕。
第三步:硬盘安装
从U盘启动后,进入dos系统,我们找到grub目录,进入后直接敲grub命令,将会启动grub(grub的详细介绍请看这里)。然后选择内核文件和根分区镜像文件,进入系统安装。
在安装之前,我们首先要将磁盘分好区。用命令
fdisk -l
查看磁盘的状态,然后按照提示分区。最少要增加两个分区,一个为swap分区,大小为内存大小的两倍,另一个为根分区,大小自定义。
分完区后就可以使用命令
setup
安装文件系统。安装过程很容易,随着它的提示一步一步来就可以了,具体的过程就不在赘述。这里只注意一点,当要求选择安装方式时,要选择从硬盘安装。硬盘必须为fat分区,不能为ntfs分区,安装内核不能识别ntfs格式。安装文件不是镜像文件,而是每个镜像文件解压后的slackware目录。安装程序将安装这个目录中所有的后缀为.tar.gz格式的软件包。第三张盘为支持kde桌面系统的多国语言包,只需要安装中文字体文件即可。
安装完毕后,用lilo重写MBR。再经过一些简单的设置,slackware系统就安装成功了。
第四步:系统设置
安装完系统后,需要一些初始的系统设置,还要安装一些驱动程序和使用工具。具体请参考文章slackware初始设置。
现在,系统安装设置就算告于段落了。现在就开始享受slackware给你带来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