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之前,我们还抱着小学生虚心学习的态度,把美国券商恭恭敬敬地请进来。转眼间雷曼大哥走了,贝尔斯登也被收购了,连美林这样的大虫也插标自卖。真是没有想到,让人唏嘘不已。是我们反思资本市场的时候了。
阴谋家喜欢在夜里工作,有“世人皆睡我独醒”的感觉。美国金融老大则喜欢在周末决定资本市场和国家的大事。不是他们要搞阴谋诡计,而是深怕过度影响市场。资本市场太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大起大落。老大们周末议事,可以从容一些。
2008年9月第三个周末,美国金融界又有重大决定:大券商雷曼兄弟(下称“雷曼”)将申请破产,金牌券商美林则以500亿美元的价格把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
开过“丐帮”大会
雷曼最后结束生命只用了三天。2008年9月9日,雷曼的股票开始狂跌不止,三日内少了一半价值。2008年9月12日周五下午6点,在美国财政部和美国联邦储备局(“美联储”)的召集之下,华尔街的各路英雄到会。美林、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等10家机构来的都是第一把手,还有一些商业银行的负责人。这是一场空前的大会,也可以说是华尔街老大难得召开的“丐帮”大会———要向联邦政府要钱。周五、周六、周日,接连开了两天半会议。
老大们希望美联储能够为雷曼的债务担保,以便其他金融机构放心收购。雷曼股价跌到4美元的时候,潜在收购者开始现身。美国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均表示有意收购。几家私人股权基金和香港的汇丰银行也来凑热闹,不过它们很快就退出了。巴克莱比较认真,但最后借口无法在周一前得到股东批准而退出。据说真正的原因是,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发出警告,让它别趟雷曼这滩浑水。
美国银行和巴克莱银行是传统上的“商业银行”(区别于“投资银行”),尽管现在也做券商业务,但主要还是做商业银行的业务。投资银行,也就是券商,一度非常神气,大有主宰金融界的势头,不过次贷危机让投资银行大伤元气,只能低三下四地求助于商业银行。但求了也不行。几家商业银行还是不肯收购雷曼,非要美国政府为雷曼的债券(资讯,行情)担保不可,理由是短期内无法查清雷曼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财政部长保尔森不同意。相反,他希望有10家左右的华尔街券商出资,接手雷曼账面400亿到7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美联储纽约银行总裁莫西·F·盖特纳反复强调,要靠“行业解决办法”。但券商不同意,这种冤大头的事情券商不干,只有美联储和财政部愿意干,反正它们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我们这里的说法是,用的是国家的钱)。高盛也是见死不救。历史上雷曼和高盛曾经是战略伙伴关系。两家都是犹太人创立的公司,券商的第二代领导人关系密切,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度共享过六十多个客户。2008年9月14日周日下午两点,巴克莱退出谈判。再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愿意考虑收购雷曼。至此,雷曼别无选择,只能决定申请破产。雷曼的老总迪克·富尔德也就此黯然退出舞台。他从1994年起担任雷曼的第一把手,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一直被视为华尔街掌舵人物之一。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雷曼已有158年的历史,现有2.5万名雇员,业务遍及全球,称得上是一条百足之虫。雷曼安然度过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1845年雷曼三兄弟创办了雷曼,他们都来自国外。大哥亨利·雷曼1821年生于德国,后移民美国,在南部的阿拉巴马州开了一家贸易小商号。大哥站住脚之后,又把两个弟弟接到了美国。雷曼兄弟靠棉花(资讯,行情)生意起家,以后随着美国工业化而崛起,抓住了汽车行业和连锁店发展的机会,做了许多承销业务,后来又做了不少欧洲债券的承销业务。但亨利大哥没有看到这天,33岁便英年早逝。
两三年之前,我们还抱着小学生虚心学习的态度,把美国券商恭恭敬敬地请进来。转眼间雷曼大哥走了,贝尔斯登也被收购了,连美林这样的大虫也插标自卖。真是没有想到,让人唏嘘不已。是我们反思资本市场的时候了。
阴谋家喜欢在夜里工作,有“世人皆睡我独醒”的感觉。美国金融老大则喜欢在周末决定资本市场和国家的大事。不是他们要搞阴谋诡计,而是深怕过度影响市场。资本市场太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大起大落。老大们周末议事,可以从容一些。
2008年9月第三个周末,美国金融界又有重大决定:大券商雷曼兄弟(下称“雷曼”)将申请破产,金牌券商美林则以500亿美元的价格把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雷曼也消逝了,而且说走就走,吓坏了许多人。美林是华尔街的一条大虫,但雷曼破产,美林老总塞恩就吓破了胆,赶紧以500亿美元的价将美林卖给了美国银行。去年美林值钱时,美国银行曾有意收购美林,塞恩死活不肯,雷曼之死让他再不敢犹豫。不过,塞恩把美林卖了一个好价钱,每股29美元,而9月12日周五股市收盘时,美林股票的收盘价是每股17美元。美国银行对券商业务并不感兴趣,但他垂涎美林的零售业务。零售点和零售业务人员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雷曼倒闭,摩根士丹利没有倒闭,对中国来说也是暂时躲过一劫。中国在摩根士丹利有巨额投资,如果摩根士丹利破产,本钱也难收回。雷曼倒闭,美林被收购,华尔街只剩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这两家独立的券商。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人不能不捏一把汗。不过,与摩根士丹利相比,雷曼还是有距离的。雷曼是一流券商,但不是超一流的券商。美国资本市场火烧连营,但要烧到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还有一段距离。再者,只要不破产,即便摩根士丹利被收购,投资人的利益还是有保证的。
撒钱撒到手发抖
美国政府不救雷曼的决定,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救雷曼,为什么救同为券商的贝尔斯登?保尔森等人不是不想救雷曼,实在是力不从心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贯主张救机构要紧,用直升机撒钱也在所不辞。财政部长保尔森也是支持机构的死硬派。但就是这两个死硬派,撒钱也撒得手发抖。
政府刚刚接手的房利美、房地美要掏2000亿美元,如果形势继续恶化,2000亿美元怕还打不住。想当年,1980年代,美国住房贷款危机扫尾时,原先估计要用250亿美元,结果最后用了1238亿美元,剔除掉通货膨胀因素,这个数字相当于2008年的2860亿美元。J·P摩根收购贝尔斯登时,是美联储做的担保,又占用了290亿美元。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为4.5万亿银行存款担保,IndyMac出事,花去联邦储蓄保险公司89亿美元。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只剩下450亿美元,如果钱不够,又需要联邦政府注资。出了钱能否管用还是一个问题。“两房”援手刚过两天,雷曼兄弟便告急。AIG也已告急,需要再有800亿美元才能搞定。这么多钱,哪里去筹?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可如果保尔森不去救,如何知道就救不了?可怜部长大人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过,或许美国政府根本就不应该救券商,能救也不应该救。即便几家大券商倒闭,那又何妨?即便经济衰退,那又何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美国的当权者们就给东南亚的朋友们开了一服虎狼之药,说是越糟越好。反过来说,如果券商破产,而美国又能熬过这场危机,那正好说明,美国政府不救市,地球也照样转。
一场豪赌
雷曼倒闭,是因为在次贷中赌得太狠。雷曼自己还有发放房贷的分支,而且摊子还不小,至少有1200人。除了赌次贷产品,雷曼还赌信贷违约掉期。“信贷违约掉期”的英文是creditdefaultswap,简称“CDS”,是一种转移定息产品信贷风险的掉期安排。其价值金额高达8000亿美元。
雷曼是豪赌,资本市场也是豪赌。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到2008年9月中旬雷曼倒闭,全球金融机构与信贷有关的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只有3500亿美元的股权得到了补充,1500亿美元仍然没有着落。资本市场是所谓杠杆融资,也就是有少量自有资金即成倍借钱。华尔街的平均“杠杆”比例是14.5倍。那么短缺1500亿美元的现有资金,金融机构就要少借很多钱,资本市场就少了2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就会爆发严重危机。
如果能够痛改前非,今后可以减小杠杆贷款比例。但这并不能解决时下的危机。已经欠下的孽债,不可能马上甩掉。闻者足戒
两三年之前,我们还抱着小学生虚心学习的态度,把美国券商恭恭敬敬地请进来。转眼间雷曼大哥走了,贝尔斯登也要被收购了,连美林这样的大虫也插标自卖。真是没有想到,让人唏嘘不已。是我们反思资本市场的时候了。现在国内也有人开始讨论救市的问题,而且还喜欢援引美国的例子。我们纵有千条理由救市,美国的先例怕是不足以服人。雷曼的例子表明,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政府想救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