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ys.3322.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USscience1.txt
(原载《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15日
编者按:伴随着第二届全国科普工作会议14日在京召开,作为“科普之
年”的1999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此际,本报刊发方舟子先生关于美国
科普现状的文章,希望能为国内相关机构和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科学普及塑造第一科技强国
·方舟子·
对比:中、美国民科学素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世界科学中心也从
西欧转移到了美国。五、六十年来,大部分的科学重大发现和技术重大革新,
都是在美国做出的,美国国民也最早享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那么,美国
国民的科学素养又是如何呢?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每两三年都会发表一个报告(最新的为1998
年度),报告对美国国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不久前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
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也公布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这两份报告
都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涉及的问题也相似,我们在这里不妨抽出一些问题
做个比较。
中、美两国国民大部分都对科学持肯定的态度,都有约百分之七十五的人
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但除此之外,两国国民就很难再找到共同点。美国国
民的科学素养在许多方面都高于甚至远高于中国国民。有百分之七十的美国国
民表示对了解科学新发现感兴趣,并有近百分之二十的人自认为对科学新发现
非常理解,而仅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中国国民表示对科学新发现感兴趣,自报非
常理解的还不到百分之五。中国国民对科学研究的方式很了解的人只有百分之
一,有一些了解的只有约百分之三,而美国国民有约百分之二十七的人对科学
研究的方式有最起码的了解(即至少知道科学研究要做实验)。值得一提的是,
有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国民赞成政府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即使这类研究在短时间
内没有应用价值。
在对科学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方面,中、美两国国民都表现得不平衡。个
别的地方中国国民较强,比如两国国民都有百分之七十几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
中国国民有百分之六十六知道其时间为一年,而美国知道这个答案的还不到百
分之五十。但在总体上,美国国民对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是胜过中国的,比
如,有百分之三十九的美国人知道激光不是由汇聚声波而产生的,而中国人只有
近百分之十九;认为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美国人有百分之三十二,而中国人还
不到百分之十五。差别最大的一个,是对于辐射并不都是由人为造成的问题,
中国公众只有中有8.5%的人能够答对,而美国公众的答对率高达71%,显示
了美国公众对核能问题较高的了解、关注程度。其中有一个问题的结果,显然
跟中、美不同的宗教背景有关,即“人类是从别的动物进化而来”的问题,有
近65%的中国公众同意这个科学观点,但只有15.6%的美国人认为这个观点肯
定正确,有33.2%认为这个观点可能正确。或者说,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是反
进化论者,这当然是由于基督教原教旨教派在美国势力强大的反映。百多年来,
美国一直是世界神创论的中心,至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直到1999年8月,在
堪萨斯州还发生了教育当局下令删去中学生物课本中的进化论内容的怪事。这
是美国科学界、教育界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
总之,美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在整体上算是较高的,即使跟其他发达国家相
比也并不逊色。通过评分比较,美国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程度,在发达国家
中与丹麦并列第一。但是,我们也知道,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效果之差是
出名的,其中、小学生科学课程的成绩在发达国家中也就排在中间。为什么会
出现一般国民反而表现突出的情形呢?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要归于美国社会
对校外科普工作的重视。
现状:“多媒体”联手的事业
美国公众通过许多方式接触、学习到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
更使信息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电视和报纸在目前仍然是美国公众了
解科学技术的最主要的来源。
在1997年,有68%的美国人报告说他们每天至少看一个小时的电视新闻节
目。美国人一年平均看一千余小时的电视,其中包括432小时的新闻节目和72
小时的科学节目。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一般为二十几分钟,其中通常有几分钟
专门报道科技进展,特别是生物医学、航天技术方面的进展,但这类报道都非
常简略。美国的四大电视网络(NBC,ABC,CBS和Fox)虽然对科普的重视程度
不同,有的甚至倾向于宣扬伪科学、迷信(以Fox最为明显),但有时也会播
一些科学教育片,特别是迪斯尼公司属下的ABC,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较为出色。
但是,在美国电视网络进行科学教育的工作,主要还是由公共广播台(PBS)
承担的。PBS是美国唯一一家既不收费又不在节目当中插播广告的电视网,创
建于1969年,目前在全国各地有三百多家分台,一般位于大学校园或社区团体。
这是一家私营的、非牟利性的公司,其目的是进行科学、文化、艺术的教育,
科学教育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但也是做得最为出色、最被称道的部分。它拍
摄的科教片,有许多都是科教的经典作品。比如著名的“新星”(Nova)系列,
目前已拍摄了近五百集,既生动又精确地介绍科学研究的各个前沿领域,被视为
科教电视片的典范。有98%的美国家庭都能收看到PBS,每周有一半以上的美国家
庭、九千多万人次收看PBS。PBS的经费(1998年为四亿多美元)有三分之一来
自观众的捐款,其他部分来自版税、商业公司的赞助,只有百分之十来自政
府提供的经费。订了有线电视的美国家庭还可以收看到“发现”(Discovery)
频道。这是专门的科普频道,但属于商业化的节目,质量也不如PBS的类似节目。
在电台网络中,也有一个类似PBS的公共电台,承担了通过无线电台进行科普的
主要工作。不过,公共电台的普及率和收听率都远不如公共电视台。
在印刷媒体中,报纸对美国生活的影响是最大的。在1997年,有46%的美
国人阅读日报。美国人一年平均阅读196份报纸。主流的报纸一般每周都有一个
科技新闻版,以采访或综合报道的方式报道重大的科技新成果。相比之下,有
约15%的美国人自称定期阅读新闻周刊或科学杂志。美国人一年平均阅读三份
新闻杂志和两份科学杂志。主流的新闻杂志一般有科学或医学和计算机或网络
的栏目,有时也有一些较有深度的报道,但以新闻简报为主。科学杂志才是进
行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美国著名的、有代表性的科普期刊有:
(一)《科学》(Science)周刊。该杂志于1880年在爱迪生的资助下由
一名纽约记者创办,几经周折于1894年转卖给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
进会。可能会有人对我把《科学》这份与英国的《自然》周刊齐名的权威学术
杂志也列入科普杂志感到奇怪。其实,《科学》和《自然》杂志一样都属于综
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
普资料。《科学》杂志也供一般读者阅读,他们基本上也就是阅读科普方面的
内容。发行量为十五万多份(1999年上半年的统计,下同),但因为往往是由
团体(比如实验室)订阅多人传看,实际读者数在五十万以上。
(二)《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月刊。这份由科学美国人
公司主办、创刊于1845年的老牌杂志,是美国可能也是世界上最为权威、质量
最高的科普杂志。它的所有科普文章均由那个领域的学术权威撰写,科学家也
将被《科学美国人》邀请撰文视为一种荣誉。它面向的是文化程度较高(大学
程度以上)的一般读者,发行量近七十万份。
(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双月刊。该杂志于1912年
由美国科学研究会(Sigma Xi,一个以优秀科学家、工程师为会员的荣誉社团)
创办,也是一份权威的、高质量的科普杂志,文章也由专家撰写。但是它面向
的读者是科学家,所以内容并不通俗,程度较深,有相当的专业难度。发行量
只有九万多份。
(四)《发现》(Discover)月刊。这是由迪斯尼公司主办的杂志,1980
年才创刊,面向的是广大不同文化程度的普通读者,侧重最新的科技成果,大
都由专业作家、记者撰写,较为通俗,但深度不够,也不具有权威性。是典型
的通俗科普杂志,发行量为一百二十多万份。
(五)《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月刊。这是著名的老牌杂
志,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在1888年创办。也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达
八百六十多万份。以精美的照片闻名,但内容限于地理、地质、考古、生态等
方面,以介绍风土人情为主。
要深入、广泛地理解一个科学技术问题,阅读科普专著是不可缺少的。但
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国民相比,美国人算不上特别喜欢读书。有70%的美国人
声称一年至少去过一次公共图书馆。美国人一年平均去过十一次图书馆,借了
十二本书和两盘录像带,但是否利用了图书馆的科普资料是无法确定的。有61%
的美国人在一年内至少买了一本书,有31%至少买了一本科学或技术(包括计
算机应用读物)方面的书。美国科普图书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世界各国
中是首屈一指的,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兴旺。这些科普著作大部分由专家、学术
权威撰写,较为著名的有“科学大师”(Science Masters)和图文并茂的
“科学美国人图书馆”(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等系列,代表着
当今科普的最高水平。一些杰出的科学家,比如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斯
蒂芬·杰·古尔德,都同时是优秀的、多产的科普作家。特别是古尔德,已出
版了近二十本进化论方面的专著、写作了无数的科学随笔,在1999年获得美国
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共服务奖,被颁奖者誉为“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人思考我们周
围的自然界和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
各种科教场馆,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水族馆等,是进行科学教
育的最生动、直接的场所。它们同时也需要有巨量的资金投入,而美国做为发
达的经济大国,无疑有这样的条件。美国的大、中城市也都有多处这类场馆,
且各具特色,并不雷同。比如笔者所在的加州圣地亚哥市(美国第六大城市)
即有圣地亚哥动物园、海洋世界、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博物馆、航空航天博
物馆、汽车博物馆、火车模型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科学中心、水族馆等大型
的场馆,其动物园和海洋世界更是世界闻名。这些场馆不仅内容丰富、讲解生
动,而且往往鼓励观众动手参与,让参观者觉得特别亲切。美国国立的科教场
馆都是免费供自由参观的,私营的也大都为非牟利性质,收费低廉。美国公众
充分利用了这些场所,据报道每年平均会去参观两次。
据统计现在已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联上了互联网,网络已经成为对美国公
众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并有超过传统媒介之势。传统媒介也十分注意利
用互联网。比如PBS的网站,就是一个对PBS电视节目既起补充作用,又可供独
立阅读的大型科普网站。限于篇幅,有关美国科普在互联网上的状况,以后有
机会再另文介绍。
启示:他山的“科普之石”
在这里我想总结一下特别值得中国的同行借鉴的美国科普的一些经验。
第一,主流报刊尊重主流科学。虽然美国各大电视网出于娱乐观众、增加
收视率的目的,经常会播放一些怪力乱神的节目,但美国的主流报刊自视为比
电视更为严肃的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比较看重其来源的可靠性,在区分科学与
伪科学时也注意听取科学界的主流意见,自觉地与主流科学保持一致。比如,
虽然神创论者美国公众中占了多数,神创论在美国政界、娱乐界也颇有市场,
但由于受到科学界、教育界的一致反对,美国的主流报刊也基本上对神创论持
批评态度。象中国某些大报公然宣传、鼓吹“特异功能”、“史前文明”之类
的伪科学、迷信,甚至把美国超市小报为逗人一笑而编造的奇闻也当成了重大
科学新闻翻译发表,乃是轻蔑主流科学的表现。
第二,重视针对成年人的科学教育和普及。在中国公众中,历来有这样的
观念,以为科普是针对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属于少儿读物。其实,中、小学
生的科学教育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进行,课外的科普读物毕竟只是一种补充。
对已离开课堂的成年人,已无接受正式教育的条件,却能够影响到政策的制定
和对子女的教育,更有接受科普的必要。人不可能全知全能,不管你是哪一行
业的专家、权威,一离开了该行业,也就成了外行。所以人人都有接受科普的
必要。我前面介绍的美国科教电视片、期刊、书籍,就都是面向成年人的、甚
至是面向有高等文化程度的成年人的“高级”科普。这方面,是中国目前最为
欠缺的。
第三,科学家亲身参与科普工作。由于在现代社会,公众对科学的了解程
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科学政策的制定和科学界的利益,所以美国的科学
家,都很热心对公众进行科普,让公众了解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虽然美国也有
一批专业的科普作家和记者,但是最好的科普文章、论著,都是由科学家业余
创作的。中国有些优秀的科学家,比如生物学家方宗熙、数学家陈景润,都写
过很优秀的科普作品,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国科学家似乎都对科普工作不热心,
视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比如说,我五、六年来就一直在海外华人中普
及进化论、批判神创论,我的美国导师对此就非常理解和支持,还送了有关的
英文著作供我参考,倒是饱受了海外华人同行们的冷嘲热讽。目前国内不再把
科普著作视为小儿科,开始重视请专家、权威写科普著作。虽然刚出的“院士
科普”丛书被批评为可读性不高,但毕竟这是第一步。只要不是一阵风,能够
长期注意挖掘、培养,专业和文笔俱佳的通才是会涌现出来的。此外,即使不
能或不愿写书,也不妨写写科普方面的书评。这类书评由专家撰写,才具有权
威性。这在美国,也是非常发达的。
第四,社会重视、尊重科普工作。美国优秀的科普作家,如已去世的阿西
莫夫、卡尔·萨根,还健在的古尔德、威尔逊,都是公众敬重的公共人物。他
们对公众的影响,远甚于对本专业的影响。为了对科普工作表示敬意,美国许
多机构、团体都设立了相关奖项。象美国的“科协”--美国科学促进会,每
年都要颁发两个科普奖,一个奖给为科普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一
个奖给报道科学技术新闻的优秀记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98年也开始颁
发公共服务奖,每年奖励从事科普成就巨大的个人和组织各一个。中国在这方
面则还没有听说有类似的奖励。有的中国学者建议说应该把科普著作也算成学
术成果以促进科普工作。用意是好的,但是科普就是科普,还是不要跟学术混
淆。科普工作应该有自己的奖励办法。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目前中国出版界已开始大量翻译美国的科普著作,
这自然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是也要当心,不要让那些神创论、伪科学的著作
混进去。《审判达尔文》、《达尔文的黑匣子》、《被禁止的考古学》、《上
帝的指纹》之类的充满谣言、谎言的垃圾印出来当反面教材也无妨,但如果打
着“最新科研成果”的招牌推销,则纯粹是误人子弟,对科普工作起着极大的
破坏作用。
1999.12.8.
posted on 2006-12-07 00:41
踏雪赤兔 阅读(283)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新语丝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