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二十五周岁,没有参加过革命
我的青春平静美好,没有波澜壮阔的镜头
我被自己的理想牵引着,躯壳卡在另一个地方
我感到有些悲伤和不安,因为我内心腐朽地像一个烂掉的苹果
太阳照在苍白的脸上,生命在一天天老去
顺水推舟般的电影,你就像一颗空中的蒲公英
审视自己,思维空得像一颗螺丝钉
一颗世俗的手已经伸入你的心
仍然为一些小事烦恼而疑虑
最后悲伤得像一个老板
无法抓住自己的提绳,是你交出了自己
这世界每个人都是孤独,他们忙得没时间管你
孤独而空虚的每个人,相互伤害又相爱着
总以为时间还早,年轻且美好
我要吞掉一些思想,就像天狗吞掉太阳
我要出走,从脆弱狭小的屋子出走
要么看我倒下,要么看我升华
石头 尖刀 和 高塔
(这是一次网络浏览的结果:我从豆瓣上看到好友分享一篇PPT,是一本书评。该PPT的作者留了一个自己的网址
从该网址浏览到友情链接,随意点开一个链接,进入了同人与野的blog。看了几篇博文,精彩。随分享之)
转载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19
作者:同人于野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最高难度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使自己难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总是觉得到今天写这个才真正有状态,12.31那天是未尽的日子,今天是最后一天班,距离除夕2天,是时候写写总结了。
2010年本命年,从大学里终于出来了,走进了公司,体会了上班的朝九晚五,改掉了以前不良的作息习惯。开始真正自己养活自己,然后也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生活。
上半年忙着实验室ROC项目的开发和第一期收尾,并也同时完成了一个项目管理系统,以此写毕业论文。PHP开发总算较完整地经历了一遍。回宁波答辩,回来和室友散伙饭,比本科那时候要平淡从容一些(那时候废寝忘食地剪辑制作毕业DV,全然未觉毕业之气氛)而后直接去了公司,原计划的毕业旅行,由于时间问题和貌似没有什么旅游的心情的关系,就搁置了。固然07年去了成都,08年去了哈尔滨,09年啥也没去,2010年本想是延续下每年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的传统的。连带搁置的还有DV,毕业时像本科时也在拍一部,但,今非昔比,机器还在,心情不在了。
在公司的大半年,学习到很多。培训,沟通,人来人往,项目开展,测试,上线,运营,产品设计,团队,领导,自我定位,行业,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期间经历不多言,这是一个变化快速的行业,这是一个还年轻的公司,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沉浸进去。
2010年,80分,经历丰富的一年,成长的一年。
我的 2010 榜单:
- 年度室友:老应和小张,一个大我两岁,一个小我两岁。
- 年度相识:FEEL第二期的同学们,以及本组同事。阳光般的年纪。
- 年度媒体:微博,将人连接成一张超级大网络。
- 年度图书:《中国人性分析报告》 能本质地启发我思考这个社会...
- 年度知识:《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非常值得和家人分享的一本好书
- 年度进步:MTK&Android 开发起步。第一次钓鱼。
- 年度节目:《SKYMAN》同学们,你们懂的
2011年的 TO-DO List :
- 产品开发. 做一款10万UV的产品
- 阅读写作. 办浙江图书馆借书证+12本书+12篇月报
- 键盘学习. 会弹奏简单的流行音乐
- 短剧拍摄. 一部MTV,一部剧本。
- 旅游采风. 去趟贵州或者北京,看望故人。挂中国地图,认知地名。
- 身体锻炼. 坚持太极拳,周末爬遍杭州知名山头,照片记录。
- 拥抱变化. 实时更新计划,看待变迁。但不删除计划
集中于春夏,将计划搞定75%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生活,既然要活,那就索性活得精彩一些。
写给未来的Ben . 大年二十九.
http://www.vckbase.com/document/viewdoc/?id=1744这两天有点焦头烂额, 我们这边运行的好好的程序, 到了测试的机器上就不能启动(是根本运行不了, 而不是运行出错), 弄得我异常郁闷。 经过了一番摸索, 发现和 winxp、win2003中为解决dll hell而引入的manifest机制有关系。而以前我们用vs2003开发, 它并没有强制程序使用manifest, 但到了vs2005中, 这已经改成必需的了, 而我们并没有按照需要进行相关的配置, 所以程序启动不了了。 根据目前的经验, vs2005编译的程序不能启动大致有两个原因, 下面简单介绍解决办法。
1、在开发组的机器上(安装有vs2005)有时都不能启动
这一般是项目的文件被放在了fat/fat32分区上导致的, 解决方法是把它们都移动到ntfs分区上, 或者把“项目属性|Manifest Tool|General|Use FAT32 Work-around”设为yes。
2、开发组运行正常, 换到其它机器上就不行了
这一般就是系统dll(包括crt,mfc,atl等)没有正确配置导致的。 如果程序是release版, 那么很简单, 只要把“\SDK\v2。0\BootStrapper\Packages\vcredist_x86”下的"vcredist_x86。exe"拷贝到目标机器上运行即可, 这是以x86平台为例的, 如果你用的是别的cpu平台(amd64或ia64)把x86替换成相应的内容就可以了。
如果是debug版, 就复杂一些了, 首先要确定你需要的dll的版本, 绝大多数(注意:不是"所有")情况下它和编译器的版本相同, 通过vs2005的关于对话框就能看到, 如下图所示:
确定版本后, 在开发组的机器上进入“%windir%\winsxs"文件夹(下面将以x86平台8.0.50727.762版本的debug crt为例进行说明), 拷贝以下文件到目标机器的相同位置即可:
x86_Microsoft.VC80.DebugCRT_1fc8b3b9a1e18e3b_8.0.50727.762_x-ww_5490cd9f文件夹下的所有文件
Manifests文件夹下的x86_Microsoft.VC80.DebugCRT_1fc8b3b9a1e18e3b_8.0.50727.762_x-ww_5490cd9f.cat和x86_Microsoft.VC80.DebugCRT_1fc8b3b9a1e18e3b_8.0.50727.762_x-ww_5490cd9f.manifest
Policies\x86_policy.8.0.Microsoft.VC80.DebugCRT_1fc8b3b9a1e18e3b_x-ww_09e017b4文件夹下的8.0.50727.762.cat和 8.0.50727.762.policy
注意, 上面的操作只是在目标操作系统为winxp,win2003及以上时才需要的, 如果是win2000及以下的系统, 只要把第一个文件夹下的文件拷贝到system32中就行了。
再附上 另一篇 帮我找到这篇文章的文章
http://blog.csdn.net/cp62/archive/2008/12/12/3502707.aspx